汽车零部件2021年行业趋势_2020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
1.2021中国汽车芯片零部件的不足
2.汽修行业发展前景是不是很好?
3.汽车供应链风险高悬丨芯片短缺或将持续半年
4.2021年最有潜力的股票有哪些
2月18日,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发改委目前正在对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零部件再制造区别于“翻新”和“附厂件”。据相关专家介绍,与原厂新品相比,再制造零部件在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一致。有资料显示,再制造零部件可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尚不成熟,再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加紧研究建立再制造管理规范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此次发改委公开表示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就是国家对零部件再制造业务的一次顶层设计。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究竟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国家在此时期重提零部件再制造?零部件再制造拥有多大的市场规模?谁又应当是这次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汽车预言家第一时间连线业内人士,梳理零部件再制造背后的商机。
1
10年推广原地踏步的零部件再制
汽车预言家经过梳理发现,我国有关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再制造产业化”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之一。
尽管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伴随中国新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这一节能、环保、甚至具备光环的市场,始终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体系。
根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
在技术方面,零部件再制造商必须用先进技术恢复原机的性能,并兼有对原机的技术升级改造,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要达到或超过新品。此外,再制造企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
特别注意,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修”,而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式。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但是对于汽车再制造业而言,市场不成熟、准入制度不严格、监管不到位,考量再制造对象的条件不统一、尤其缺乏明确的再制造企业管理和规范标准,造成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停滞不前。“尽管一直在提倡,但产业规模十分有限。”
该分析人士的认识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有专家举例表示,比较灰色幽默的是,提倡了十年,直到去年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才不算“违法”。
据资料,2001年,针对违法生产、销售拼装车牟利,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交通部联合多部委联合下发《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在这份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拆解的“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这实际上造成了可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十分有限,五大总成基本上只有废旧金属一项回收形式。
关于“五大总成”只能够作为废金属回炉的规定是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法律障碍。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是再制造企业获得稳定旧件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个旧件渠道从法律上没有打通,再制造难以发展起来,分析人士表示。
这一法理缺位直到2019年才得到根本解决。2019年新修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对此前规定中的五大总成不得回收进行了修订,明确经过溯源登记,五大总成可以交由资质企业进行零部件再制造。
在分析人士眼中,确立了政策合法性后,发改委再提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体现了一个很明确的政策引导方向。
除了法理性的矛盾外,有观察人士还指出了我国目前零部件再制造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产业公信较低;二是零部件再制造流通市场渠道不健全;三是政策法规对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支撑仍不足,零部件再制造缺乏统一标准;四是公众意识跟不上。
有来自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人士表示,相比政策、商业模式上的困境,公众认知度不足是摆在再制造产业面前的最大障碍。零部件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十分陌生,再制造产品更被普遍认为是二手翻新货;另外,我国汽配和维修市场还有大量的副厂件,给用户消费造成较大困扰,导致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
多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消费者态度转变需要长期过程。但首先要让再制造零部件有渠道进入汽车后市场,才能逐渐实现认知扭转。但现在的情况是,零部件再制造仅仅停留在少数圈层消费,远没有大众化的渠道铺设。
有相关报告表示,自2011年开始,我国的报废汽车数量递增式增长,预计2020年将逼近1850万辆。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汽车数量急剧攀升的挑战,废弃的绿色回收利用必然要尽快上升至实际可操作层面,尤其是零部件的再制造市场的培育。”
2
零部件再制造或将创造超千万亿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欧洲的平均车龄是9年,美国市场为10-12年。欧美两大汽车市场的零部件再制造占到汽车后市场50%的份额;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车龄仅为4.5年,再制造份额只占2%-3%,仅为欧美汽车市场的十分之一。
无论是消费者车龄的提升还是在后市场规模的提升,都会产生巨大的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在诸多学者看来,废旧零部件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拥有完善的发展体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实践, 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相比之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从欧美成熟经验来看,零部件再制造在促进汽车产业链发展和节约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据此前美国零部件再制造协会报告:“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约70%材料,节约成本达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有专家举例表示:以一台平均5公斤的电机再制造与制造一台全新的电机相比,可以减少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2%的铜,节约18%的铝。按照1年50万台再制造电机核算,可减少4500吨二氧化碳排放,其生态效果相当于种植360公顷成熟森林,节约消耗铜300吨,节约消耗铝450吨。
相关分析专家表示,零部件再制造从工艺和技术上有着先天的节约优势。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大,后市场需求旺盛,应该大力发挥再制造零部件的优势,实现汽车后市场的能效节约。
相关报告预测,2035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95亿辆的峰值;2019-203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在10%-15%的增速,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左右。
实际上,世界上的汽车大国都很重视零部件再制造,并且已经形成成熟产业链,市场规模庞大。在美国,专业再制造公司年销售额达730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是占比最高的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565亿美元。在德国,至少90%的汽车废旧零部件可以得到再利用。宝马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的全国性网络;奔驰的再制造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中国汽车产业单从产值上来说,由制造业向后市场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行业专家认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也必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后市场。其中,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但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是生产制造业必然的发展趋势。零部件再制造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叉点,有助于推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利用更为廉价的再制造零部件对车辆进行保养维修,配合了国家绿色发展、节约的环保理念。”
3
主机厂应该是零部件再制造的“执牛耳者”
实际上,现阶段从产业政策层面,已经为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铺平了道路,但另外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接踵而来: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
分析人士指出,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实际上没有自我制定在生产零部件标准的能力,多数的标准依然来源于主机厂。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主机厂作为整车生产平台,拥有最严苛的零部件制造和检测标准,并且这一系列的标准和整车安全相匹配。观察人士表示,标准壁垒客观存在,通俗的解释如果主机厂不打破零部件标准壁垒,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很难实现和原厂相同标准的零部件再生产。
“在中国现在的汽车生态模式下,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应该由主机厂牵头,”不少人士认为主机厂零部件再制造业务至少有两大优势:1.主机厂具有标准优势,可以最高质量实现再制造,满足消费者需求;2.主机厂有渠道优势,既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也可以实现再制造零件的市场推广。
诸多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汽车后市场中,主机厂实际上介入的并不深刻。消费者往往在一二次厂商保养后,就开始选择了第三方保养。厂商昂贵的配件是限制消费者在4S店售后保养的原因,零部件的再制造有助于降低零部件的保养维修成本。
据中汽协相关数据,2018年以来新车销售呈现下滑趋势,新车销售利润萎缩趋势明显。如果主机厂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发力,将会以成本优势吸引消费者售后到店保养,实现售后服务的再度突破。
行业人士表示:“无论是主机厂自己的零部件再制造或者是委托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如果可以获得主机厂的支持,那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就会与同质配件一样在后市场获得公平的机遇,但是否能打开销路还是要看消费者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1中国汽车芯片零部件的不足
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汽车产量、全球汽车产量占比
全球汽车生产显露“疲态”
根据OICA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05-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017年后开始趋于下降,出现生产疲软的态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和汽车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全球汽车产量相较2019年产量下降15.43%,一度降为7800万辆以下;2021年又有所回升,全球汽车产量在8000万辆以上。
注:由于OICA的逐年公布方式,部分年份的数据会在后一年进行修正,故来自于OICA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性,前瞻选取的是经过修正后的数据,下同,不再赘述。
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逐渐向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转移
——亚洲汽车制造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2012-2021年间,欧美地区以及澳洲地区的汽车产量占比均有所下降,非洲占比维持不变,而亚洲地区的汽车产量占比却不断攀升,表明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逐渐向亚洲转移的明显趋势,亚洲汽车制造产业地位逐步升高。
——中国汽车产量占比由不足25%增至超30%
在全球汽车产量Top10地区的产量占比来看,在2021年前十的地区中,榜上共计5个亚洲地区,按照汽车产量占比排名分别为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泰国地区,其中,中国的汽车产量占比最高,且其产量占比从2012年的不足25%一路增至2021年的30%有余。
——中国汽车产量占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
2012-2021年间,在OICA统计范围内的亚洲国家中,中国的汽车产量占全球比例增长的百分点最高,将近增长了10个百分点,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缅甸的汽车产量占比均有所增长,而伊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日本地区的汽车产量占比则均有下降。
综上所述,表明伊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日本地区的汽车产业市场或多或少受到其他亚洲地区市场的挤压。
全球汽车制造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生产技术和需求
总体来看,2012-2021年,全球汽车制造产业已将中心逐渐缓缓迁移至亚洲地区,且中国为汽车制造产业的最大集中地,而美国仍为北美和南美洲的汽车制造业中心。
注:图上的排名为2021年全球汽车制造产业的排名(按汽车产量)。
全球汽车制造产业形成这样的转移形势的原因主要有三:亚洲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劳动力充足;近年来,亚洲的汽车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中国地区,在汽车制造技术进展快速,且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技术全球领先;随着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及周边亚洲国家/地区对汽车的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大,间接推动着全球车企在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不断建设汽车生产厂,在一定程度上抢占新兴市场的汽车市场。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修行业发展前景是不是很好?
零件是足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伴随着国内功率器件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高端制造的崛起,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与深化,使功率半导体的“中国制造”在中高端市场及国家安全领域的拓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功率半导体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1-11月汽车产销2237.2万辆和2247万辆,同比下降3%和2.9%。2019年汽车产销分别为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同比下降7.5%和8.2%,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36万辆和2,144.4万辆,同比下降9.2%和9.6%。但中国汽车产销量仍居于全球第一,截至2019年度,中国汽车产销已连续十一年蝉联全球第一,自2010年至2019年,中国汽车产量复合增长率为3.88%。汽车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汽车芯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汽车供应链风险高悬丨芯片短缺或将持续半年
1、目前正处于增长后期阶段
中国维修保养市场发展历程较短,但近20年历经了高速发展己经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后市场之一,目前我国汽车养护主要是指根据车辆各部位不同材料所需的保养条件,用不同性质的专用护理材料和产品,对汽车进行全新的保养护理的工艺过程。现今的汽车养护含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冷却系统、燃油系统等的养护范围。我国汽修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2、零整比系数衡量行业经济性——行业溢价现象明显
2014年4月1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国内18款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使得汽车零整比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扩大研究车型的范围,又陆续发布了汽车零整比100指数、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及其100指数、消费者养护负担指数(现更名为保养指数)等相关研究成果。
2014年,中保协最初开始披露汽车零整比是所选取的50中样品车平均零整比超过400%,在中保协披露该指标之后,各车企零部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随着中保协该体系构建的逐步完善,汽车零整比体系将很好的衡量汽车维修保养行业发展情况。
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和汽车零整比指数整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际发展管理,汽车零整比指数在300%左右为正常水平,超过该指标则说明汽车后期维修费用溢价较高,2021年我国汽车零整比上升至350.93%,常用配件负担指数达到17.31%,保养指数为15.11%。
注:2016年之前汽车零整比体系构建不完善,数据误差较大,因此前瞻选择从2016年更新相关数据。
中保协在2019年之后暂停披露零整比数据,最新数据披露为2021年6月。
3、按指数估测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元
基于中保协公布的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和保养指数,前瞻将其分别与交通事故中汽车交通事故起数和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结合,对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实仓规模进行了简单测算。
从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市场规模2016-2020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约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
4、2026年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或将突破1.5万亿元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几年井喷式发展,但服务市场相对滞后,近10年我国维保服务才快速发展起来,但行业整体处于散、乱、小的阶段,这是行业的痛点,但同时也是很大的机遇,随着移动互联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维保行业或将持续实现增长。
根据前瞻市场测算来看,2016-2020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3.8%,但随着疫情结束,汽车市场回暖,预计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或将更快速增长。基于此,前瞻预计2026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6万亿元,2021-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5%。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1年最有潜力的股票有哪些
汽车“缺芯”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优异表现,需求大幅增加而芯片供给不足,问题率先暴露。
文丨左茂轩
全球半导体供应不足,让汽车制造业面临着巨大风险。
近期,德国车企大众集团、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以及博世集团相继发出预警,由于全球范围的汽车芯片的短缺,可能会影响汽车生产。其中包括因市场复苏而带来需求增长的中国市场,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到明年。
芯片供应紧张,已经威胁到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中国汽车产业最先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已经有部分车企因为“缺芯”被迫停产。最先传出生产受到影响消息的是中国销量最高的两家车企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智库君从车企、零部件企业、汽车行业人士等不同信源处了解到,一些车企因为包括汽车芯片在内的电子元件等核心零部件的短缺,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部分工厂和个别车型调整了生产,降低生产班次或者短期内暂停生产。
“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而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需求增长,使得情况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大众中国方面的回应,坦诚了汽车芯片短缺对其带来的巨大挑战。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南北大众。“整个汽车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不止是南北大众,还有至少吉利和两个本田(即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这些都是我们收到了停产影响通知的。”12月6日,一位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中国区高层告诉智库君。
智库君从多家车企了解到,尽管每一家企业的情况不同,但“缺芯”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从12月开始,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对所有的车企会陆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些车企明年上半年的排产。
尽管,多家车企称目前汽车的交付与销售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短期内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难以解决,国内车市上涨的势头带来的需求增加,眼下又恰逢销售旺季,供需矛盾带来的巨大潜在威胁,给整个汽车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车企为何“缺芯”?
“各种系统零部件(都存在短缺),有发动机ECU,有转向EPS,也有底盘ESP的,不光是芯片,也有各种电子元件。”上述汽车零部件企业高层告诉智库君。
简单来看,OEM(主机厂)生产中断的直接原因是部分核心汽车电子的短缺。而发动机控制系统(ECU)、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PS)等主要由Tier1(一级供应商)向车企提供,其中,博世和大陆占据着最主要的市场份额。ECU、ESP中所需要的芯片,则由Tier1从半导体芯片供应商处购。
有汽车行业人士告诉智库君,目前短缺的汽车芯片最主要的是功能芯片MCU(微控制单元),MCU在传统燃油汽车电子核心部件中被大量使用。Strategy?Analytic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车载MCU安装量超25亿。
多位行业内人士对智库君表示,汽车芯片短缺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复苏,市场表现好于预测,汽车芯片需求的增长高于预期;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上游晶圆厂产能吃紧,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消费品的芯片供应不足,汽车芯片产能同样受限。
“现在一提芯片,大家都很敏感,联想到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但其实就是产能规划和市场预测的问题,主要是OEM(汽车主机厂)和Tier?1(一级供应商)的问题。”有汽车行业人士对智库君表示。影响是全球性的,只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优异,需求大幅增加而供给不足,问题率先暴露了出来。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业界无论是对于汽车产业还是对半导体行业的预期其实并不乐观。上半年悲观的预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半年对于汽车芯片产能的排产。
“汽车芯片周期长,产能不好规划,正常年份也可能有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没有注意而已。反过来,规划不好也会有压库报废,所以是双刃剑。”上述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国区高层对智库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车市自5月以来已经持续复苏,虽然一季度市场情绪悲观,但是二、三季度时整个行业都已经明显感觉到汽车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的需求增长和其他市场逐步恢复,使得汽车的零件在局部形成短缺。?
有零部件企业高层表示,如果按照汽车厂家原有的产能规划,芯片的供应,其实问题不大。但是由于新增的产能,需要向半导体企业额外订购,而这需要6-9个月的较长周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需要很长的产品开发和验证周期,汽车芯片同样如此。并且,由于Tier1掌握着很重的话语权,车企想要调整供应商体系难度很高。以车身控制EPS为例,结构复杂、集成功能多、价格也相对昂贵,所以研发周期测试周期最长,一旦芯片的预批量供应不上,就会给正常的生产带来麻烦。
“虽然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极为复杂,但是车企多年来有着经验丰富的市场反馈机制,有较强的供应链风险把控能力。芯片的短缺,肯定不是突然之间就断了的,中间肯定经历了一个过程。车企们和Tier1应该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调整生产的节奏。”12月6月,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智库君访时表示。
事实上,企业对于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并非没有预警。“购部门其实对于供需关系很敏感,有的企业在8、9月份对这件事就已经有所察觉。”有车企内部人士告诉智库君。有的企业此前已经开始在有意识的增加库存。
有行业人士告诉智库君,在汽车芯片普遍短缺的情况下,车企不得不调整部分车型和工厂的生产,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例如,有消息人士告诉智库君,一汽-大众天津工厂和成都工厂受到的影响,高于其他三个工厂。
“车企对于市场的判断还是比较快的,因此,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把紧缺的投向带来更高经济利益的车型上。”有车企人士告诉智库君。
短缺或将持续超半年
多位行业内人士在接受智库君访时表示,汽车芯片短缺对汽车生产造成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想要解决问题的难度却非常高。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OEM需要更准的市场预测,Tier1要更好的产能规划,Tier2尽量缩短lead?time(交付周期)。”有汽车行业人士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协作,而以博世、大陆等为代表的Tier1扮演着关键的一环。
尽管大陆和博世方面均表示,正在与各半导体厂商加强合作与沟通,尽一切努力以期将影响降到最低。但是,多位Tier?1企业人士告诉智库君,芯片厂产能不足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行业内芯片短缺的情况至少会持续半年。
更加紧迫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情况不再持续恶化。现阶段,大部分车企的交付还未受到影响,如果产能的短缺迟迟无法解决,部分车型的汽车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位博世中国的高层在接受智库君访时,略显无可奈何。“芯片厂产能不足,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增加投资,帮助芯片厂投资并扩大产能,但是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我们和半导体厂商一直以来保持紧密沟通。目前半导体芯片厂商已经开始着手扩大产能来应对突然增加的供给需求,但考虑到半导体行业正常的交付时间,目前供应短缺的情况将在6-9个月的时间内改善。因此预计到2021年供应形势依然严峻。”12月6日,大陆集团中国区有关人士对智库君表示。
此外,有汽车行业人士告诉智库君,由于上游晶圆厂产能紧张,汽车芯片其实处于一种与手机等电子消费品抢产能的状态。
“汽车芯片的制程要求没有手机那样高,与手机、5G相比,芯片企业的利润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当晶圆厂产能全球吃紧的情况下,汽车和消费电子争夺芯片产能,并不占据优势。”12月7日,一位汽车芯片从业人员告诉智库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芯片的投资领域,随着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增长,不少芯片企业把更多地目光投放到了充满极大的商业前景的IGBT、传感器等领域。
不少行业内人士在接受智库君访时表示担忧汽车芯片的价格,在目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汽车芯片的价格上涨将是大概率。
全球车载MCU的前5大供应商是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占据着市场半壁江山。其中,已经有几家企业传出涨价的消息。
近日,有消息称,有客户收到恩智浦的通知,恩智浦称为应对材料成本的“大幅增长”和芯片的“严重短缺”状况,为解决供应商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成本增长,公司不得不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也向客户发送提价通知,表示公司近期面临库存、成本增加压力和产品运输风险,不得不上调价格来保证这些产品得到持续的投入和生产。瑞萨的价格调整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在芯片短缺影响汽车产能的情况下,主机厂、Tier1不得不接受上涨的价格。崔东树认为,在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这种成本的价格很难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汽车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高,增加的成本可能需要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自己消化。
会不会影响汽车终端市场?
芯片的短缺,已经对一些车企的产能造成实际的影响。对于车企而言,年底及春节前是汽车的传统销售旺季,而中国汽车市场的行情近期也是一直向好。如果在此时部分车型的产能无法跟上,不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有可能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当然,从整体上来看,芯片短缺是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同的车企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挑战。
“停产会影响市场终端,具体要看影响的时间跨度。”12月7日,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在接受智库君访时表示。
资深汽车电子工程师朱玉龙认为,(芯片)短缺的问题,更多的是在2020年12月开始,延伸到2021年上半年都有交付的瓶颈。这种影响可能对于所有的车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需求的排产很难跟上。
不过,崔东树认为,产量下降所带来的影响有限,车市没有想象中那么悲观。“不少车企的一些车型还有库存。车企可以通过调整生产的,来减少影响,同时也可以去一部分的库存。”
他认为,从车市的走势来看,明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预计将有7%的增长,市场的需求存在。而在供给端,虽然有部分车企的部分车型会受到影响,但是消费者还有其他的汽车品牌可供选择。
“虽然有的车企的部分车型的产能会造成缺口,但这不是说,所有的车都不生产了,影响是有限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其他车企类似的车型。”崔东树表示。
此外,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车企之间的竞争本就十分激烈,价格战不断加剧。因此,在主流的合资或者自主品牌市场,即使有的车企的部分车型供给短期内出现不足,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终端价格上涨。否则,消费者就会被竞争对走。
“芯片短缺不会对终端消费市场带来大的影响。需求决定供给,我们预计明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会实现正增长。”崔东树告诉智库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股市:2021年最有望翻10倍潜力龙头股名单全梳理
汽车行业景气回升加速,乘用车消费升级、个性化、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趋势日渐明显。同时,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比较优势日益显著,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替代趋势明确。此外,两轮车的消费升级、电动化等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新的成长领域。
1、乘用车:需求恢复趋势明确,2021年有望双倍数增长
自2020 年 5 月乘用车批发销量增速转正以来,行业景气回升明确。
预计 2021 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将回升至 15%以上,主要受益于:疫情导致 2020 年一季度的低基数以及 2021 年迎来的换购高峰期。
根据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3-6 年是消费者购入新车后的第一个换购高峰期, 2017 年前后是中国乘用车销量的高峰期, 均达到 2400 万辆左右, 预计将给 2021 年带来明显的换购需求。
消费结构上,除了电动化、智能化,预计消费升级、个性化将日渐明显,豪华品牌、个性化、出新节奏快的自主品牌有望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商用车:高景气度有望持续,产品升级和国六切换带来新机遇
高景气有望延续,产品升级与国六切换带来新机遇。
预计重卡行业 2020年将继续创历史新高,达到 160 万辆;考虑国三淘汰、超限超载治理等继续严格执行,预计 2021 年重卡依然会保持 130 万辆以上的高位。
同时,考虑国六排放升级、安全法规强制执行等带来的单车价值量提升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预计行业龙头公司的盈利仍将保持正增长。
此外,考虑国六排放的全面实施, 预计将给国六产业链以及轻卡行业的龙头公司带来显著的增量和投资机会。
客车行业最差的时间已经过去,预计 2021 年受益于新能源补贴延续、氢燃料电池示范运营开启、北京冬奥会等,行业景气将明显回升。
3、零部件:全球替代进行时,存板块性投资机会
伴随着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给零部件供应链带来了明显的单车配套价值量提升,尤其在汽车电子方面,渗透率加速提升。
同时,全球车企同时面临加大电动智能研发投入与销量盈利下滑的矛盾,纷纷转向中国供应链企业寻求降本空间。
此外,今年疫情更是加速了中国企业全球替代的进程。
建议重点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1)客户增量,主要是围绕下游市场份额提升的客户展开,如:特斯拉产业链、新势力产业链等。
2)产品增量,主要是围绕单车配套量快速提升的产品展开,如:汽车电子产业链等。
3)份额增量,如: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优秀中国零部件企业。
针对以上梳理的三条投资主线,结合估值维度,将具体标的划分为的汽车零部件投资“九宫格”。
4、两轮车:增量看消费升级,存量看格局优化
伴随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两轮车正逐渐从出行工具转变为休闲用品,不仅带来 ASP(单车售价)的提升, 而且预计渗透率将从目前 3%以下持续提升至 10%以上,带动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对于存量的约 4000万辆电动自行车市场,预计伴随着新国标的实施,行业格局将不断优化,目前行业中我们估计约 40%仍是地方小企业的尾部供给,考虑这部分供给而言,预计龙头公司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规模优势日益明显。
此外,中国的电动两轮车具有全球竞争力,预计海外市场将是下一个长期增量来源。
投资策略
预计 2021 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回升至 15%以上,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加速,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在行业总量搭台,电动智能唱戏的背景下,重点:
1)乘用车板块,短期看板块贝塔,中期看车型周期,长期看电动智能。
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比亚迪等。
2)商用车板块,产品升级和国六切换带来的新机遇。
潍柴动力、中国重汽、宇通客车等。
3)零部件板块,紧扣特斯拉产业链、汽车电子、全球份额提升三条逻辑。
华域汽车、福耀玻璃、拓普集团、旭升股份、新泉股份、均胜电子、银轮股份、文灿股份、宁波华翔、华阳集团、德赛西威、星宇股份、科博达、保隆科技、伯特利、中鼎股份、宁波高发、敏实集团、爱柯迪、豪能股份、精锻科技、岱美股份、、新坐标、继峰股份、天成自控、松芝股份、万里扬等。
4)两轮车板块,增量看消费升级,存量看格局优化。
八方股份
风险因素:?汽车行业销量不及预期;终端价格竞争加剧;海外疫情再次爆发影响出口;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
文末:
20年年初整理的十大金股,八红两绿,表现还是挺不错的。翻倍的两只,总的收益为254.59%,比我最初的想的收益25%,高出了很多,算是超预期了。
2020年11月,我又精选了一份,这里就不公布了,感兴趣的朋友可找老邱获取完整名单。
~~~~~~~~~~~~~~~~~~~~~~~~~~~~~~~~~~~~~~~~~~~~~~
以上都是理论!
股市都是股市都是逗你玩!!
2021年最有潜力的股票!
请看今年最好的一只股票!
涨幅1867.69%
小散能做的永远是顺势而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