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_中国汽车零部件思考
1.本田发动机好,为什么国产车企不直接逆向拆解山寨,还自己研究啥?
2.后市场·新机遇 | 是时候给中国零部件产业提一口气
3.简述汽车零部件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4.「深度报道」转舵新航向:传统零部件自我革命
5.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现状
6.汽车配件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7.汽车配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本报记者?高莘
“汽车产业的变革不是孤立进行的,与其并行的还有能源、信息、交通、智慧城市的变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今日开幕的第三届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上表示。他认为,电动汽车将会与节能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实现对接,而目前人们所关注的电池、续航里程、充电桩等问题只是变革过程的序幕。
今年,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的主题是“提速汽车智能化,打造产业新引擎”。与会者除了对智能汽车社会化应用的顶层设计和技术路线进行探讨外,还对商业模式与客户体验的话题进行了意见分享。
作为主办方代表,陈清泰在发言时说到,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必须“双线作战”,一条战线是要打好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基础,保证电动汽车良好的行驶功能;另一条战线是网联化和智能化,并最终实现无人驾驶,而这也是未来竞争的焦点。
进一步来讲,智能汽车的发展需要依靠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创新。“从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是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密切配合的结果。”陈清泰认为,“整车企业在技术集成上功不可没,但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却大多出自零部件企业。”他同时表示,此前,中国汽车产业对零部件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都是不足的,“我国汽车产业饱尝核心零部件空心化的困扰,这个现象在疫情爆发和国家形势变化后暴露得更加明显。”
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汽车零部件的构成与产业链条也在发生着变化。“就新能源汽车来说,从对‘三电’的需求,到对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的需求,再到对地图、网联通信、运控平台、AI算法等软件的需求,都成为了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所以,陈清泰表示,目前智能化零部件的技术壁垒还未形成,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空间,这给新进入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中国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历史发展机遇。
陈清泰在会上的发言中,最后讲到了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他认为,汽车已经从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变成了一个智能终端和由软件定义的互联网产品。“汽车企业应该把手伸出去,互联网、IT企业也应该要把手插进来,双方共同携手重构汽车产业链。”陈清泰说。
本文图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本田发动机好,为什么国产车企不直接逆向拆解山寨,还自己研究啥?
第一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加快进入中国。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向纵深发展,众多国外零部件企业加快投资中国步伐,如世界著名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德国博世底盘系统第二工厂落户成都。
第二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将成投资热点。
中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形势下,全国各地建立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动作已经全面展开,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投资将会不断加大。
第三是兼并重组、海外并购将逐步加快。
整车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正在蚕食着零部件行业的利润率,整车厂降低成本、保证利润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而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规模虽大却没有发挥规模效应,所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合重组势在必行。可以预见,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将在今后几年进入加速整合阶段,一方面通过国内企业之间横向和纵向整合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海外并购以实现生产、市场等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并获得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第四是集群化发展将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国形成了东北、华中、京津、长三角、西南、珠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使分工更精细、更专业化、更容易实现规模化,使信息更集中、更快捷,技术创新节奏更快、物流更容易组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后市场·新机遇 | 是时候给中国零部件产业提一口气
首先国产车不光逆向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也会逆向,那为什么做出来的东西还是有差别呢?我认为造车不只是知道零部件怎么设计,关键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设计,但是这些内在的为什么也是国外厂商最核心保密的东西。其实总结起来我认为差距主要是在材料、精度、装配工艺以及成本上。
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是国外厂家的核心秘密曾经有厂家将爱信的6AT变速箱拆开按照零部件尺寸一比一的仿制,装配起来之后无论是静音性、散热、传动效率、耐久性都与爱信的6AT差距甚远。当然有人说这只是仿制了外形尺寸而已,零件的材料和精度根本无法知道,但是想想我们国家有多少合资车,合资车的车身钣金件的图纸相信合资的中方技术员都可以拿到,包括钣金件的供应商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国产车的车身重量更重但是强度却不如合资车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即使我们有合资车的车身钣金件图纸,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合资车的车身结构都是国外设计完了之后输入给合资工厂,进行零部件国产化及生产制造。
汽车是一个整体,零部件会相互影响车身的钣金件相互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而我们东抄一点这个车的结构,西抄一点那个车的结构,然后综合到一起,却总是得到1+1<2的效果。这就是忽略了汽车是一个整体的后果,早期的国产车很多都是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规避专利,一方面觉得还可以取百家之长。比如说看到A车的这个钣金件可以做到1毫米厚,然后就认为我们自己的车也可以这样做,殊不知A车可能在其他地方对车身强度有补充,这个零部件可能并不是承力结构,但是如果贸然抄过来,后果就会很严重。
材料的不同也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这个很好理解,就以我们常见的汽车轮胎为例,为什么一些国际大厂的轮胎要经用一些,抓地力更好一些,其实原因很简单,轮胎的橡胶配方不一样。而橡胶的配方也是各个厂家的核心机密,如果想要做到更好的轮胎性能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不断的试验,调试配方参数,直到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这些经验是国外厂家经过几十上百年才沉淀下来的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学得来的。
零件都是一样,可能组装起来车子也有差别如一个发动机被完全拆散,然后原封不动的装回去,你认为这个发动机的性能会受影响吗?我认为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影响的,就算是原厂的人来拆也是一样,至少我认为对发动机的寿命还是有些影响的,当然影响的多少跟拆的次数有关。由于合资厂商的很多汽车零部件都是整机进口,关于这个零件的内部装配顺序、注意事项我们不得而知,很多零部件由于是进口件,当出现问题之后只能换件而无法修理。在汽车的制造工艺中,装配工艺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比如说螺丝扭力的大小、零件先后顺序,专用工具等,而这些将直接影响整个零部件的最后性能表现。
成本也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上面说的都是受制于技术,但有些零部件确实受制于成本,国产车的利润没有合资车高,对一些零部件的质量要求可能也没有合资车那么高,妥协之下会选择一个居中的方案。比如,国产奔驰的钣金件面轮廓精度在?0.3毫米,而国产车普遍在?0.5毫米,虽然感觉两者的差距很小,但是制造过程的累计误差将会使这个差距成倍放大,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国产车的外观间隙相比合资车效果差一些,常见如接缝不齐,左右间隙不一致等。除此之外一些常见的汽车小毛病如异响,也多多少少于零件的精度有关。有些零件的精度可以提升,但是价格可能成倍上涨,如模具精度。
其实总结以上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设计、材料、工艺。造车是一本慢慢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前辈,总结经验,促进良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靠抄袭赚钱。其实逆向国际厂商的车子并不可耻,因为说不定奔驰还会买宝马的竞品来拆解分析呢。关键是在逆向过程中自己能留下什么有用的经验,这需要我们付出思考,日本车刚发展时也是逆向欧美的车子,但是慢慢的日本车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和道路,我们的中国车也要这样,走出自己的路。简述汽车零部件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评价中国汽车工业的成绩,行业主要关注汽车产销规模和中国品牌发展,忽视了汽车工业的基础——零部件发展。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品牌汽车!”
在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大声呼吁。
中国零部件积弱久已,纵使汽车产销已经达到数千万的量级,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回溯汽车产业上游,依旧难见中国企业站上舞台C位。
时代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在这潮起潮落间谈理想、谈情怀,聊机遇、聊挑战,世贸、全球化、电动化、智能化……一个个伴随着变革的名词滚滚而来走在聚光灯下,又凛凛而去成为或即将成为过去,在这些名词的背后,谁改变了命运?又有谁化作历史的尘埃?
“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汽车”
如果没有这样具体的数据,很少有人相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规模已经大到超乎想象。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超过10万家企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相关生产制造,其中有统计数据的有5.5万家,而年销售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的更是有1.3万家。
从数据上看,中国零部件产业已然是庞然巨兽,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中国零部件积弱的观点?
需要强调的是,就在这巨量规模下,我国依然有70%左右的汽车整车生产装备(包括生产线、关键磨具等)依赖进口,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装备80%左右依赖进口,汽车研发、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90%左右依赖进口,特种功能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008年11月25日,博格华纳在京与由12家中国顶尖自主品牌联合成立的中发联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博格华纳双离合器(DCT)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生产和开发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中的核心产品。博格华纳预计,未来10年,博格华纳在全球的DCT模块的年生产规模将达到350万套,中国市场规模为150万套。
毋庸置疑,中国的市场规模令世界瞩目,当年的畅想也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博格华纳合资的12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构成中,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吉利、奇瑞等等,可以说国内主流汽车生产商悉数到齐,而他们所持股份之和也只有区区34%。
没有核心技术,让博格华纳独占鳌头,可以说,这是国内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到了整个行业的75%以上,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已经被外资所垄断。
与汽车整车市场的政策不同,我国在零部件方面并没有限制合资企业的股比。外资零部件企业得以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中国本土基础薄弱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本就不可能与这些外资巨头竞争,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家门口瓜分市场蛋糕。
如今,汽车产业链安全问题正严重制约本土汽车发展。
2017年5月31日,广汽传祺发布公告称,由于相应的变速箱供应能力不足,?传祺GS8将在5-9月减产,下调至7,000辆/月;此外,由此部分消费者订单可能出现交付周期延迟的情况。
彼时,传祺GS8作为一款自主品牌中大型SUV表现堪称惊艳。从上市之初,销量一路攀升,连续突破万辆大关,力压丰田汉兰达和福特锐界创造了自主品牌中大型SUV的新纪录。
因为供应商的关系,GS8错失了最好的半年时间,而这款车型的6AT自动变速箱来自于日本爱信精机。
“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汽车”,这句话放在这里或许更加振聋发聩。
细数全球知名汽车企业,其零部件配套体系同样享誉世界。在德国,无论是BBA还是大众,背靠的博世、大陆、埃孚无一不是自主品牌的宣传卖点;全球汽车老大丰田更是直接持股两大零配件供应商电装和爱信。一直被国内消费者看不起的韩系车,背后也有全球排名前1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摩比斯为后盾。
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又大又强,上游零部件必须迎难而上。
新四化会成那股春风吗?
如同整车一样,零部件早期的路径同样是市场换销量,没有从0到1的突破,永远扮演着跟随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或许这样的历史到了被改写的时刻。
2014年,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元年。但时任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对此并不开心。“2014年卖了一万多辆,今年要做到两万辆。销量涨得不算太猛,因为电池供应完全跟不上,这是以前没想到的。”
在新能源刚刚成为风口的年月里,包括电池在内的关键零部件出现大量供应缺口。这是零部件在新能源产业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企业真正的找到了方向。
从2005年开始,《美国汽车新闻》和普华永道每年评选一次全球配套供应商百强榜,而这一权威榜单很长时间里都与中国供应商无缘。再后来,潍柴集团、华域汽车、海纳川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市场支持力伴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爆发式的增长走向世界百强行列,成为常态。
2018年,一个身影惊奇地出现在了这个榜单之中,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也正是在这一年,行业外鲜有人知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供应商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大家都这样形容它:估值超2000亿、上市首日大涨44%、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
宁德时代——新能源领域大变革背景下诞生的一只独角兽。回看宁德时代的过去,不得不说,传统汽车零部件的惨痛历史成为了这家企业成长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宁德时代的前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早在05年就被日本TDK集团买下了100%的股权,按照政策规定,全外资公司不能生产动力电池,所以在2011年底,董事长曾毓群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出来,在宁德成立纯中资公司CATL。
2016年,设立电池企业准入目录,目录外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无法获得补贴,外资电池企业被排除在外,宁德时代坐享其成。正是这一系列的保护性政策,反而造就了宁德时代等国内优势电池企业的成功。
宁德时代与捷豹路虎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
尽管政策不可能一直保护下去,但宁德时代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商中的佼佼者,放之全球舞台上依旧耀眼夺目。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量竟然超过了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松下电气,销量排名全球第一。数据方面,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17%,在中国市场达到了27%的市场份额。
“‘新四化’的叠加交汇和相互赋能,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能源动力、生产运行、消费趋向等变革,这也是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重大机遇。”未来3-5年是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零部件企业能否把握住机会,适应汽车产业调整的需要,找准定位、确立发展战略,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共同课题。
伴随着新能源时代的持续深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系列零部件企业让中国汽车开始有了立足之地。
决胜未来
从本质上来看,宁德时代仅仅是一个电池供应商,就是这样一个电池供应商目前市值已然超过6000亿,是国内汽车上市公司市值的两倍。
而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C端消费占比还未超过总量的10%,无疑“新四化”给了宁德时代更多的可能,也让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未来充满想象,与整个产业链相比,电池只是其中一部分。
全新的无人驾驶车用短距离雷达、电动一体化底盘、紧凑型电池组……越来越多更精致、更先进、更强悍的汽车零部件,开始成为未来角力的主战场。
好风凭借力,中国企业步上青云,正式打破从“0”到“1”的桎梏,他们要的更多,从“0”要到“100”。
自从2013年华为车联网业务部成立,关于华为要造车的传闻与猜测从未停止。在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接受媒体访时明确表示,“华为不造车,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
2020年5月9日华为通过其官方网站宣布,将携手首批18家车企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将利用其在5G技术领域的压倒性优势,增强其对于汽车行业的参与度。
“5G”成为华为的第一个切入口,而接下来的举动,不得不说让外界大吃一惊。在几个月前的北京国际车展上,HUAWEI将自家汽车业务全盘拖出——从自动驾驶方案到激光雷达、从座舱SoC到鸿蒙车载系统、再到七合一电驱系统,甚至是充电模组都有进行了展示。
他们有一个低调又充满力量的口号——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从现有披露的华为已经把智能电动汽车的所有核心零部件和子系统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这种做法与燃油车零部件王者博世如出一辙——掌控发动机变速箱的控制器、掌握ESP、iBooster等底盘控制部件等核心部件。
华为的野心有目共睹,在北京车展后,知名研究机构佐思汽研选择了41项新四化指标进行了对比,评估博世、华为、百度、WAYMO作为新四化供应商的能力。
从最终得分可以看出,博世遥遥领先于其他几家,并且预测博世的新四化供应商领头羊地位,在五年之内都难以撼动。
但在市场表现上,如同博世一样,华为的周围已经簇拥着一大批的汽车制造商,这中间除了本土企业外,也不乏国外品牌的身影。
2017年年底,华为宣布与PSA在车联网领域开展长期合作,基于华为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来构建CVMP平台,面向消费者提供新型移动出行服务解决方案;2018年6月,华为与奥迪达成合作,开发5G联网汽车,提供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之前的驾驶系统。
在即将到来的广州车展上,首款搭载华为HMS?for?Car智能车载云服务的量产车型沃尔沃XC40纯电版也将如期上市。
在华为的规划中,他们需要率先在商用车和专用车领域获得成功,再全力扶持2-3家本土乘用车OEM。获得多家主流乘用车OEM的认可后,华为MDC才能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智能汽车计算平台之一。
而这个过程预计需要5-8年,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积弱相比,等上十年又如何?
《三体》这部科幻中有一个经典桥段,面对几百年后就要到来的外星舰队,人们用“冬眠”的方式,让一批有着坚定制胜信念的军官增援未来。
宁德时代原本是一家与苹果合作的电池供应商,华为也仅在通信行业大放异彩。如今,在不可阻挡的趋势下,在中国这个庞大到自成体系的市场里,新的玩家“换道超车”成为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柱。
他们面向未来,布局未来,也必将决胜未来。
文/黄云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深度报道」转舵新航向:传统零部件自我革命
开发深度不断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电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
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相关发展:
2005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
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
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
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现状
导?读
传统零部件的转型升级如巨轮掉头,新方向既是当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转型的行动和阵痛相生相伴。
遭遇“史上最难”困局
近年来,几乎所有传统零部件企业都眼睁睁看着传统车相关业务日益萎缩。在这场以动力系统为开端的巨变中,?从传统“三大件”到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原内燃机等市场日渐缩小,?燃油车上的1?万多个零部件到电动车上已经缩减了至少三分之一,大量传统零部件在电动化时代将濒临消失。主流汽车集团在加速转型与瘦身,以通用汽车为例,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通用所有车型产品线中削减了3500?种零部件,对零部件的需求量降幅超过10%。
无论是新“四化”还是新“五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都在不断深入,大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打破汽车产业的原有格局与边界,产业链上游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承受巨大的冲击。
挑战不止这些。全球车市“寒”气逼人,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蔓延的疫情放大了原有问题与矛盾,多家国际主流零部件企业业绩明显下滑,国内不少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面临断供风险,产业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损失无法估算,企业生存环境之艰难前所未有。
如何突破这一“史上最难”困局?在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传统零部件企业未来之路”这一主题论坛备受关注,成为每家传统企业的灵魂之问。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和平认为,“在前几年,如果没有跟上新技术应用的步伐,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过几年发生变化,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向死而生,或可柳暗花明。
“这个变就是在找死。”?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立群对当前的形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虽然不敢言已经找到了成功之路,但他深知,?不去找“死”,不做出颠覆性改变,就不会有新的“生”,就不能继续生存100?年。
跟上新时代步伐,延续企业荣耀和生命力,即使在异常艰难的2020?年,?传统零部件企业也在快马加鞭,拆分合并、“软”“硬”兼施,不断为转型升级提速。
“汽车零部件企业关注更多的是整车的发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兴林认为,当前整车新“五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共识,零部件发展就要按照“趋势性、领先性、系统化”进行布局。具体而言,趋势性就是把握整车的技术升级趋势和产业生态演进的趋势,系统化就是要适应整车平台化开发的需要,形成为整车提供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整车企业需要拥有和整车同步开发能力的技术伙伴型企业。”
在产品供应上,传统零部件企业需要紧跟整车企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行调整。安波福连接器系统中国区总经理沈国樑表示:“我们提供的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车用连接器,已开始供应很多电子类产品,例如车载的无线充电、新能源汽车的插座。还会涉及芯片和软件,不再是单纯注塑、冲压类传统工艺(产品)。
追溯到研发生产模式上,“这场挑战于整车企业而言,卖车已经不是它价值变现的终点,而是起点。”周立群分析指出,大型整车企业已经在做智能、软件等相关服务。近几年出现的造车新势力,在颠覆原有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模式的同时,也定义了零部件的走向。传统系统供应商提前两三年开发出系统产品,再介绍给整车厂的这种模式已经一去不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业内人士发现,以规模效应取胜的业务模式未来也不再有效。在整体市场增长放缓特别是零增长的大环境下,零部件供应商以规模效应弥补行业负面影响的作用正在被弱化,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引领电动化
作为整条产业链上贯穿汽车上下游的关键节点,零部件供应商不仅要推动传统领域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还要牵头加速向新“四化”转型。
近年全球汽车排放污染物标准日趋严苛,国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大加速了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的转型,?汽车电气化趋势日渐明朗,?进一步刺激了传统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的神经。众多大型零部件企业纷纷将研发向电动化等领域大力倾斜,拆分传统业务,启动裁员或对传统业务人员进行转型培训。例如大陆集团曾明确对外表示不再投资内燃机相关零部件,把更多放在电动传动系统上。
将电动化或智能化等需要大量投资的业务拆分出来并独立上市,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许多零部件巨头共同的选择。一方面,这样可以为新兴业务提供更多的资金、与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船大掉头难的考虑。
至少在短期内,各项电动化的相关技术,包括核心“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仍处于成长阶段,锂离子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及增程式等多种新能源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从而纷纷发力,但涉及具体方向,又增加了传统企业转型的困惑与难度。
作为国内发动机领域的双龙之一,?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林志强就认为:“未来的动力市场,肯定是一个多元化市场,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动力组合。传统内燃机还有很大的提升效率空间,会长久存在。将来无论什么新技术应用,一定不是简单的拼装式,而是高度集成式。我们各个产业链如果识别了未来市场的需求,借助原来的产业技术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产品,?一定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把握智能化
依托电动汽车这一当前最佳载体,?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开发应用更加顺畅深入。不少传统零部件巨头为此押下重注,先后并购科技企业或设立新业务部门。例如博世单独设立了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每年用于软件技术研发的投资可达30?亿欧元。德尔福拆分后留下了聚焦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安波福,法雷奥也将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发展核心。
“软件定义汽车”正成为未来车企与零部件企业转型的核心主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汽车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软件技术,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的快速发展,软件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对我们既产生了威胁,也产生了机会。”作为汽车电子行业位居前列的企业,惠州德赛西威汽车电子大客户管理中心兼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经理杨勇表示,智能汽车的核心元素——软件变得非常重要。过去在汽车行业,对软件只涉及开发费用。但是现在软件已经慢慢显出价值,整车厂愿意为软件支付包括服务在内的价格,软件模式已基本成熟。虽然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产品被威胁、竞争力被打散,“但只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就能从扩大的市场里面获得更大的利益。”
杨勇认为,对硬件部分,要遵从工业化特征,即垂直整合、规模化效益和精益生产等,提供标准化产品。而软件或应用部分,要遵从智能化特征,通过数据在线、智能算法、网络协同等,在未来的软件和服务上产生更大的价值,?真正获取这部分增量市场带给企业的价值。
对传统企业而言,这一趋势需要从设计开发到组织运作全面转型,应对集成复杂度更高的升级与创新。杨勇表示,?“我们和车厂的项目开展方式也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想法就是交钥匙,现在我们是紧密嵌入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的产品运营组织能力。”
“整车厂开始重新思考软件到底是自建还是购,可能将重新定位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的关系。”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分析指出,整车厂在软件开发方面不是强项,如何调整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相应的投资以更好应对这种趋势,就显得十分重要。供应商可以考虑针对主机厂新设立的软件相关部门,在组织和业务流程中进行相应的配合。零部件企业需要在机械、软件比例控制上尽早布局,?在未来的竞争中有自己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这一趋势下,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不会是唯一参与者,大量跨界企业已经进入。转型中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升级智能制?
对于当前新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个基本问题应当深入考虑,即“车是干什么的”?陈和平认为,如果车是给人用的,就要进一步思考哪些东西一定会存在,哪些东西可能会消失,例如50?年后可能还没有更好的取代轮胎、座椅的方式。因此,他建议,零部件企业应当对自己的产品和细分行业进行评估,对于继续存在的,企业要思考如何“做精”,“这也是机会”。
智能制造正是传统零部件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供应链内部来讲,质量和成本是永远避不开的话题。如何提升内部效率?”沈国樑的答案是“工厂的硬件要升级”,他指出,工厂硬件升级的重点是整个产线的效率提升,包括怎样配备自动化产线、怎样提升物流效率、如何升级运营管理水平等。“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整合整个生产过程、运营管理和物流。”
据沈国樑透露,3?年前安波福就已经提出建设智能化工厂的目标,也响应了中国工业4.0?的号召。目前正在有序推进精益生产2.0。据了解,安波福强化了从手工产线向半自动、全自动化转换,调整了产品和产线之间的规划,把原来按产品进行产线规划改造成按工艺流程布局产线,把相同工艺流程的产品放在一个产线上完成。并在模具产出效率方面大有提升,例如从原来一次冲一个产品,现在开发成一次冲八个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
他还介绍说,安波福在不断扩大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例如对所有的注塑机、冲压机进行联网系统管理,对所有的工艺设备进行监控、质量控制和追溯,将关键指标数字化。此外,为更好提升数字化管理,安波福正在建造一个1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全自动无人仓库,预计2021?年6月完工。
作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铝制底盘供应商,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黄小兵认为:“我们需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持高质量发展,真正走出去。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做到两化融合,要很好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并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生产模式。”
中信戴卡也在深入推进企业内部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不能停留在车间里,不能停留在生产环节。”?黄小兵表示,?中信戴卡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提出了围绕建设“高度柔性的单品海量”汽车轻量化产品平台的目标,紧紧抓住效率、成本与质量优化三方面,以人、机、料、法、环、数为抓手,结合包括机器人、数控、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打造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体系。据了解,?“DMS中信戴卡智能化数字制造系统”?包括智能营销、智能研发、智能运营、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决策,通过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面建设,打造有中信戴卡特色的智慧工厂。
“我们的所有制造基地里80%?以上的生产设备是已经联网的,这些生产数据实时汇聚到数字云脑之上,不断通过数据来改善生产质量和效率。”据黄小兵介绍,中信戴卡在工业大数据方面正进行广泛探索,与上下游客户、供应商深入合作,更好协同应对市场的变化。
在找准方向及时调整的基础上,迅速精准地将新技术融合到现有产业,让技术服务产业,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价值,?传统零部件企业要在全球化新技术浪潮中获得一席之地,要做的不止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还有更多变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建议,“传统零部件产业进入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供应链协同、整零深度合作、多技术融合,让产业焕发新的青春。”
本期深度报道系列文章:
深度报道应对新变局: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
深度报道打造新优势:汽车供应链“十四五”晋级路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1月刊,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配件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汽车零部件仍处于进口依赖阶段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化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精尖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进程当中,当前我国汽车核心零配件仍处于进口依赖的阶段。
中国汽车零部件本土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全球化购迅速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2021-2022年,我国多家上市大型汽车零配件相关厂商持续看好并深化布局汽车零配件市场,代表性企业包括均胜零配件、拓普集团、中国长城、安洁科技、奥特佳、华工科技、保隆科技、得润零配件、银轮股份、北斗星通、拓普集团等。
中国汽车零部件需求有待恢复
根据OICA统计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球和中国的汽车产量均呈波动态势,在2019年以前全球和中国汽车产量走势基本相同,但在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较大下滑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产量维持与2019年差距较小的水平。2021-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有所回升。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2701.1万辆。由此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整车配套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再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维修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0-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速均高于9%,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速。截至2020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存在较大汽车维修市场需求。
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平衡分析
结合上述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供给及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本土供给能力有所增强,需求也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再从国际形势来看,2020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肺炎全球蔓延影响,出口停滞,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2021年汽车半导体短缺现象开始在更大范围蔓延,全球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汽车半导体供货不足的影响,部分车型出现生产延误、减产,甚至停产等问题。截至2021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车用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急需增强。综上所述,我国中低端零部件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而高端零部件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具体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汽车配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政策历程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为主的阶段1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我国全面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进行工业和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六五”开始,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对零部件企业进行有的技术改造,同时根据需要进行技术引进和关键设备引进。到“十四五”期间,汽车零部件重点任务补短板、锻长板,打造安全可控产业链体系,加强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攻坚产业短板问题,抵御“卡脖子”风险。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特点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呈蓬勃发展态势。但在2020年在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汽车产量急剧下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销售收入下滑;得益于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国际国内双循环及促进汽车消费等政策有效促动,肺炎疫情对中国汽车销量影响相对较小且恢复迅速,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遭受冲击相对较小。危机中孕育着变革和机会,2020年行业淘汰、产业融合、整合加剧,头部企业逐步凸显,数字化在整个产业链加速渗透。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四大特点。
中国汽车零部件价格及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
从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现状来看,汽车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非常依赖于海外进口,电子元器件领域涨价的幅度较为明显,由于核心生产商来自于日本和韩国,出口的难度和生产难度骤增,直接导致部件因此而大规模涨价。MCU价格上涨30%以上,而MLCC、电阻、硅片、面板和LED芯片等价格上涨1-2倍,目前海外的停滞极大的影响力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转。汽车零部件价格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总体上看,短期内各类汽车零部件市场价格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再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表现来看,近年来受车市销量低迷影响,自2018年起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速放缓,2018年全年零部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现象。2020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但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经初步统计2022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63%。
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规模有望突破4.8万亿元
受益于国内外整车行业发展和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几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增长期将结束,更加趋向于稳健发展。
尽管在疫情影响下汽车消费市场转冷,但来自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为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行业长期向好势头不变,随着技术创新,我国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前瞻预测,至202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8万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摘 要 汽车产业是个高度关联的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所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汽车零部件产业核心技术缺失,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低和产品档次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汽车强国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行业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根据地区实际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扶持产业园的发展,通过引进发动机制造商或其他部件生产商,建设相对集中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落实和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重点扶持汽车零部件产业龙头企业;建议地方市出台优惠政策,设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汽车 零配件 市场
一、汽车零部件概要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其中包括以下六项:动力传动装置、发动机零部件、悬架制动装置、电器电子装置、车身零部件、照明仪表装置以及附件。其与汽车整车制造业、汽车轮胎、汽车玻璃以及汽车蓄电池等制造行业相关联。
汽车零部件行业分别由发动机零配件、底盘零件、仪表电器件、车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