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华为不造车,神龙却要造好车?

2.新能源汽车落地湖南湘阴:千亿产值下的“困境”

汽车零部件产业三年行动方案_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其实根据工商联合汽车经销商商会在2019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去年的汽车经销商亏损程度达到了5成左右,而且其中有百分之近30左右的经销商已经连续三年都是亏损了。而网上的车市和同比的汽车经销商相比增加了5.5%,所以说那些车企厂家自产自销的网店抢了相当一部分经销商的生意。所以我觉得如果经销商不取一定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话,这样有可能就找不到所谓的4s店了,那么大家都可能在网上买了,因为网上比4s店要便宜很多。

所谓的汽车寒冬,并不是说卖汽车的人都在亏本,而是那些汽车经销商在经历着寒冬。而且甚至还有些经销商,由于卖车一直亏本而去改行干起了卖米粉的生意。现在已经接近了2019年的尾声,很多的车企都在冲销量,尤其是国六标准的实施,对于国5排放标准的汽车更是需要处理。而各大经销商发现国6的汽车卖的不是很好,而国五的销量其实还不错,而且不仅仅是国内,国外的很多四s店也是有着亏损的情况发生。

有关部门还进行了一次统计,发现从18年年底到19年年中,全国各地的4s店总共接近3600多家都关闭了。可以说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简直是一场倒闭热潮,在汽车火的时候谁挤破了脑袋都想进来,而现在是谁挤破了脑袋都想出去。

很多人觉得2018年是我国汽车市场的寒冬,但就目前的情况下来看的话,这一场寒冬都没有想要离开的意思。很多车企的销量依旧没有提上来,整个市场中就只有几款汽车卖得还不错,所以说,这个寒冬如果真的想要过去的话,我认为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

为何华为不造车,神龙却要造好车?

2月22日,由武汉经济技术开区招商局发起并主办的“乘风芯”闭门研讨会暨“中国车谷”助力东风汽车车规级芯片领域布局洽商会于上海顺利举办,会议由上海盖世汽车协助承办,并得到了武汉市经信局、市招商办、市人民驻沪办及武汉经开区发改局、经信局、军山新城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会议邀请了东风汽车技术中心、东风资管、长江产业基金、中汽研软测(天津)、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代表及10余家国内车规芯片企业嘉宾共同参与,并与盖世汽车举办的 “2023第二届汽车芯片产业大会”同期举办,旨在为武汉经开区汽车芯片产业链发展拓展高质量朋友圈,同时也为打造“车谷芯”生态、依托招商引资助力东风汽车公司布局国产车规级芯片替代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球汽车芯片供应紧缺的背景下,武汉经开区大力布局车规级芯片产业链。本届研讨会作为支持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补链强链的有效招商举措,将进一步拉动武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转型升级。

本次闭门研讨会议由武汉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陈田全程主持,会议伊始,由武汉市人民驻上海办事处党组成员、副主任田雁进行致辞,田雁为与会嘉宾介绍到,武汉作为全国六大汽车产业集展城市之一,汽车产业规模居中部第一,汽车产业连续13年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2022年全市汽车产量139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4.6%。作为武汉汽车工业的主阵地,去年面对疫情、零件断供、市场形势超预期三大冲击,武汉经开区迎难而上,一年招引零部件项目投资超500亿元,打造自主可控汽车产业链进入了快车道。

田雁表示,武汉经开区正锚定中国车谷到世界车谷的中心目标,步入借东风二次创业的关键发力期,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围绕助力东风、服务东风思路,着力完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布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推动东风汽车产业增量转型,构建大而强、大而优的汽车产业新格局。

田雁 | 武汉市人民驻上海办事处党组成员、副主任

谌斌 | 武汉市经信局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

武汉市经信局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谌斌以《共谋合作,携手开启车规级芯片产业新征程》为题进行演讲,并就武汉市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路径与规划,以及去年发布的车规级芯片实施方案做出解读。

谌斌表示,集成电路是光电子信息的先导产业,目前武汉已形成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终端、5G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武汉于2020年发布了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政策,相关政策执行至今已超过两年。此外,武汉的产业服务平台健全,人才优势显著,为武汉市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武汉提出“2025年实现车规级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基本形成,累计30款汽车芯片产品实现上车使用和批量装车应用”的目标。谌斌进一步表示,下一步武汉市将以建设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奋斗目标,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招引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以补齐短板,并再次对车规级芯片企业家到武汉经开区考察发展表示欢迎。

陈田?| 武汉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

武汉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陈田向与会嘉宾做了武汉经开区相关推介:作为国内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武汉经开区素有“中国车谷”之誉。自1991年起,武汉经开区围绕神龙汽车整车项目动工新建,被国家发改委批为首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目前,共计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以及500余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经开区集聚和投资,预计至2025年武汉经开区区内汽车产能预计将突破260万辆,陈田特别指出,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已经开放660公里的5G全覆盖、无人自动驾驶示范应用的车路协同全域道路。此外,武汉经开区着力打造,并即将投入运营的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占地1312亩,是全球唯一融合T5级别的专业汽车测试场。

“在武汉经开区,我们不仅拥有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猛士及岚图汽车等东风系集聚,同时也肩负着助力东风迎接市场挑战、战略布局自主创新的使命;我们不仅拥有区内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链,湖北芯擎科技发布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湖北亿咖通形成四大系列芯片矩阵,智新半导体生产的IGBT功率芯片模块实现量产、装车;我们也看到三年疫情重创了全球汽车芯片产业链,突发的国际地缘政治危机,又给这条产业链的恢复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缺芯、断供、价格飞涨、不断加高的技术壁垒,持续威胁着我国汽车芯片和汽车产业的正常发展。

展望未来,陈田表示,在车规芯片半导体领域,武汉经开区希望在我市整体产业引导布局的支持下,围绕东风公司国产化自主芯片替代的战略需求,逐渐打造属于车谷自己的新生态、新集聚和“芯”产业链,期许尽早能够创造属于武汉经开区的“车谷芯”。

刘卫红 | 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随着进入智能汽车时代,数据、算法、芯片、软件定义汽车等议题的重要性被提到台前的同时,生态结构也从传统的垂直产业链转变至强调开放、整合的网状生态结构。在此背景下,芯片架构也迎来变革,国内芯片企业亟待构建起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卫红表示,打造芯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拥有核心IP,而黑芝麻核心芯片均基于其车规级图像处理ISP、车规级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NPU两大核心IP打造。此外,黑芝麻的自研全套客量产感知算法方案、自研中间件及工具链、数据闭环等能力也为其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助力黑芝麻的高性能芯片全面赋能中国汽车新时代。

仇雨菁 | 芯驰科技CEO

如今,中国汽车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据统计,2025年全球汽车核心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5000亿元。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架构向域控制器及中央计算平台架构演进,汽车中的半导体数量及性能要求也正与日俱增。对此,芯驰科技推出“四芯合一”产品布局,旨在提供符合整车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芯片产品。

芯驰科技CEO仇雨菁坦言,车规级芯片是一种投入周期非常长、门槛非常高的产品。“但量产是检验车规级芯片的唯一标准。”她指出,只有在量产中才能有效检验芯片的一致性、可靠性。当前,芯驰科技的芯片出货量已超过百万片,并与超过90%的中国车企达成合作,拥有超过260家客户。

声?| 北极雄芯创始人

随着制程工艺不断推进,单位数量晶体管的成本下降程度急剧降低,追求经济效能的摩尔定律难以为继。而Chiplet技术能将复杂的SoC芯片拆解为具有单独功能的小芯片单元,通过die-to-die将模块芯片与底层基础芯片封装组合在一起,可以降低成本,加快产品上市周期,并大大改善可靠性。北极雄芯三年来专注于Chiplet领域,目前已基本纵向打通从架构到封装的全套Chiplet相关技术,形成了从点到面的核心技术积累。

展望未来,北极雄芯创始人声提出愿景,“在CPU、GPU、FPGA、AISC四种计算范式之外,未来能否创造出第五种计算范式——混合粒度芯粒?”面对设计面积和良率的痛点,北极雄芯可通过自动化工具及Chiplet成本模型,自动搜索给定工艺下的最佳成本和能效芯粒规模。

刘赓?| 无锡英迪芯微电子科技股份公司业务发展总监

未来的汽车电子架构趋势和域控制器整合起大量ECU,但车窗、电机微马达、氛围灯等末端执行器将对小容量MCU提出更多需求。无锡英迪芯微电子科技股份公司业务发展总监刘赓指出,汽车电子架构的升级也对芯片提出了OTA升级、电磁兼容、小封装等方面的要求。

目前,英迪芯微独特的“五合一”数模混合芯片已在业内形成一定壁垒。刘赓坦言,实现“五合一”需要强大的团队协作和流程管理能力。“对于数模混合芯片,如何整合团队、提高团队效率,从而最大化发挥能效,仍需一定复合能力。”

张凡武 | 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智能软件中心总工程师

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智能软件中心总工程师张凡武就汽车芯片行业现状、东风缺芯与保供、东风用芯分析、东风中长期布局、东风芯片国产化举措等方面分享了东风汽车关于车规级芯片领域的战略布局及合作方向。

当前,单车约有25~50个控制器,共含约500~1000颗芯片,而其中的国产芯片整体占比不足5%。针对高端MCU以及功率器件、电源芯片等专用芯片,张凡武强调,“越是难以替代的芯片越是应该用国产替代,MCU和专用芯片是我们国产芯片替代的重中之重。”受2021年-2022年的缺芯影响,目前东风正全方位推动芯片国产化替代工作,以保障供应链长期稳定和安全。

此前,东风提出“以控制器自主可控为基础,全面开展国产芯片替代”的布局目标,规划将于2025年实现东风芯片国产化替代率达到高于工信部要求的最低限制比例。张凡武认为,“态度比行动更重要”,东风愿意与国产芯片厂商一道共同克服国产芯片应用国产中的问题,助力中国汽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在主题演讲结束后的圆桌交流环节中,武汉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陈田与东风技术中心智软中心张凡武总工共同主持,围绕痛点、疑点与难点引出交流话题,武汉市人民驻上海办事处、经信局、招商办及武汉经开区参会部门代表连同华中科技大学童教授、东风资管、湖北长江产业基金等嘉宾纷纷与来自东风汽车、中兴通讯、二进制、广东鸿翼芯、黑芝麻智能、北极雄芯、中汽研等公司的企业家展开热烈讨论,积极为围绕为助力东风公司发展而打造武汉车谷承载车规级芯片的产业落地路径建言献策。同时,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与各部门一起明确表达了邀约与欢迎“芯”朋友圈来武汉、来经开,企业家们也积极做出了回应。

车规级芯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本届研讨会将吸引更多优质车规级芯片企业到武汉投资兴业,让车规级芯片产业在“中国车谷”发展壮大。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也将基于此次上海之行的收获与总结,继续在市、市经信局、市招商办及相关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的共同支持下,持续推进“乘风芯”朝着本地化、实体化迈进,主动营造车规芯片产业生态导入所必须的专项政策支持、芯片设计企业集聚园区设立、以东风为链主的产业创新联盟、招商助力、资本先行的多位一体的新格局。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盖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汽车落地湖南湘阴:千亿产值下的“困境”

为何华为不造车,神龙却要造好车?

今年上海车展,整个现场都透露着焦虑情绪——汽车有文化走访了数十个展台,很难看到如往日车展中品牌的沉思与展望,同样也难以见到跨界营销带来的热闹场面,有的只是百余场的新车发布会,以及国内车企们为了冲刺销量的不遗余力。

媒体日的外宾同样很多,但每一个人都脚步匆匆,来到此地不是为了享受车展的氛围,而是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次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更能直接体现这种情绪的,是车模的退场,车企们带着更明显的目的性而来,抛弃了一切的花里胡哨,一切都向现实看齐。

202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值得焦虑,在大量车企完成初步的电动化转型过后,焦虑将催生出新的竞争形态,让国内快速迈过集体降价的短暂疯狂,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当然,世界总有意外发生,直至来到神龙汽车的东风雪铁龙与东风标致展台,汽车有文化的焦虑迅速被抚平——这里有一群神秘来宾。

“不带车模,带劳模。”神龙汽车公关行政部副部长屈洪宇向汽车有文化介绍,来到展台后方,六位分别来自钣金、电气自动化、质量分析工程等部门的工匠大师正襟危坐,已准备好接受汽车有文化以及其它相关媒体的访。

沉心静气“良心车”

3月来自华为的一纸公文,让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动荡。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华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第十次重申“不造车”。华为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申明?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打消车企们用华为配件的疑问,还有来自市场调研的结果。

造车这件事,已变得越来越不赚钱。在消费市场中,用户希望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更超前的技术,但却不希望企业中拥有较高的毛利率。而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回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行业,同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到售后,均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3月末华为再次为“造车”踩刹车,是又一次被“价格战”惊醒所得出的结论。而在汽车市场,“目标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的车企们同样将造车这件事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对于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而言,只要拿到数据,造车就变得可有可无。

但对于出行本身而言,汽车又是最为核心的载体。相比起华为的“不造车”,以及部分车企的重心转移,神龙汽车却要花费大力气去造“良心车”。

神龙汽车到底是如何造车的?用神龙汽车钣金技师杨祉刚的一句话来总结,“不管是看得见看不见都要认真的做好。”

以钣金为例,由于车辆的生产过程中难免磕碰,所以在矫正时难免会用到焊机来进行修复,但神龙汽车对此的解决方案却是以手工挑钩,将白车身的钢板损害降到最低。杨祉刚谈到:“在面对磕碰与瑕疵时,我们尽量以最小的范围来进行修复,减少对镀锌层的损害,同时,钣金变形修复矫正完以后要达到原始状态,神龙汽车是不允许用原子灰的,从而保证后续油漆的附着力不受影响。”

不仅是在车辆钣金上如此要求,神龙汽车在产品检验、质量分析以及动态性能等等方面几乎都秉承着这种近乎强迫症的工匠精神。对此,神龙汽车电气自动化主管王雄也谈到:“十万分之一小概率的缺陷,我们也不会放过。”

他还讲述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曾经有一次在整车试验过程中,有一台车不能制冷了,为此,神龙技术技术人员从产品、工艺、维修等领域去分析,最终发现是生产设备在非常苛刻的极端条件下导致的缺陷,最后花费了数月时间终于解决了这个消费者在日常用车时几乎不可能遭遇的问题。“坚持精益求精严谨的态度,坚决不把有缺陷的车流向给客户,这是我们对‘良心车 神龙造’的理解。”王雄最后总结。

参加访的六位工匠大师,来自神龙汽车工厂各个部门,谈到神龙汽车在生产制造上的故事,这群本不太善言的“理工男”,貌似变成了脱口秀演员,总有滔滔不绝的话要讲。

但故事就讲到这里,根据访内容,“良心车 神龙造”的体现主要有三:其一,是在零部件上的良心,坚持用环保用料与高规格材料,如在神龙汽车产品中,80%以上用高强度钢,一个指甲盖那么大面积的钢板也能承载16吨重量;其二,是生产制造上的良心,神龙汽车用了远超行业规格的生产标准来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如其烤漆温度就高达170度,高于行业平均的130度;其三是检验测试上的良心,一个车门就要测试10万次,很难想象这群工匠们是如何耐得住如此高规格的测试。

神龙汽车为何坚持造“良心车”,在凹坑修复、钢板选材、车门测试等等方面花费巨额时间?这是源于百年品牌对于汽车本身的坚持,也是现阶段品牌战略的体现。

万物皆可“知音”

拆解来看,劳模代替车模走进车展现场,这是神龙汽车品质知音的体现。

今年2月,神龙汽车正式发布了全新用户品牌知音,共有品质知音、服务知音与生活知音三大内容作为支撑,其中品质知音锚定“良心车 神龙造”;服务知音则有“五心守护行动”2.0作为背书;生活知音则包含了神龙汽车为用户打造的成长体系、积分体系、荣誉体系等,并有神龙知音会员体系作为依托。

事实上,目前发布用户品牌的车企已有不少,神龙汽车“知音”品牌的到来并不算早。但汽车有文化认为:“相比起大量品牌以‘伙伴’二字来重新定义用户关系,神龙汽车的知音要显得要更加的用心。”

在汽车的百年历史中,伙伴一词当然不是如今才出现,早在上世纪中旬,就有从汽车公司试图摆脱战争的影响,用生活帮手、家庭助手等来描绘自己的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伙伴实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同时消费者与品牌之间也正如上文提到的消费悖论一般,在大多数时候所维持的都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知音,带来了新的定义。基于三大结构,神龙真正力图传达的是品牌对于用户的综合价值,而不是去颠覆现有的用户关系与消费模式——就像店面销售一般,或许普通人更愿意接受的不是一个过于热情的服务者,而是能够看懂眼神却又能保持距离的一位“知音”。

在访中,也分别有东风雪铁龙与东风标致的用户来到了现场,并谈起了他们的用车感受以及对知音的理解。

其中,来自湖北的陈新表示,他选择东风雪铁龙是源自于对品牌以及产品的深度认识,“从短平台了解整个凡尔赛C5 X的用料还有成本,其用的1.6T+8AT的动力组合,比同级更优越,个人住在苏州,上班在上海,每天来回通勤都是85公里左右,经历的路况比较复杂,而凡尔赛C5 X让我感受到了身轻如燕。”

伙伴,是来自于情感方面的气味相投;而源于价值认同层面的牵手,才能叫做知音,后者的关系比之前者也要更加的稳固,这是神龙汽车知音品牌所呈现出的核心特点。

对此,陈新还谈到:“从2021年提了凡尔赛C5 X之后,我陆续在全国各个群里面认识了很多的朋友,组建了上海凡尔赛C5 X车友会品牌这边也是给予了很大的赞助,共创很多户外精品、活动内容、活动场地,传播了我们知音文化,尤其是生活知音和品质知音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周末三五辆车一起组织带着孩子在郊外去露营烧烤钓鱼,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基于“知音”用户品牌,神龙汽车则更像是一个用户与世界串联的媒介。因此,在整个访中是以车主与神龙汽车工程师为核心,神龙汽车公关行政部部长贺勇甚至都“隐藏”了起来,只是在大家聊到相关内容时,他才会作为一个引导者,来帮助大家一起挖掘神龙汽车在用户共创、品牌交流层面的价值。

同样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还有新款凡尔赛C5 X的更新——通过与用户的深度交流,新车听取了大量的用户意见,并以加价一元的形式实现了相应配置的增配,让用户价值再次得到了落地。

因此,通过整个访汽车有文化感触最深的是神龙汽车的“万物皆可知音”。目前展现的三个领域,可看作神龙汽车搭建的基本盘,通过秉承无界魅力的标致,以及有“不定义自发光”精神的东风雪铁龙,神龙汽车的知音品牌将得以不断延展,真正做到不被定义与不被产品、生活、服务等界限所束缚。

有文说

因此,在上海车展中我们才能够看到“劳模捧红神龙汽车”的一幕,在这种现象背后,是神龙汽车在价值层面与用户的深度牵手。从这个角度去看,真正捧红神龙汽车的依然会是站在神龙汽车背后的300多万国内用户。

撰文丨百里奚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有文化,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本报记者 陈靖斌 岳阳报道

某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湖南湘阴,在湘阴建设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让湘阴这座位于长沙以北近70公里的小县城成为众多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据了解,该项目用地总规模约2400亩,规划年产能50万辆,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过1000亿元。根据当地要求,项目于2020年6月25日前需具备开工条件。

然而半年过去了,开工条件具备了却未如期开工,项目空地上原来巨幅广告牌却被悄然撤下,县长曾经调研项目的新闻也在上删除了,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猜想,湘阴引进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到底怎么了?

“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但实际上并没有招商到太多‘好项目’。”一位官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吐露,难得招进新能源产业的“好项目”,到底能否落实推进,目前却仍摸不透,这也使他们十分捉急。

好项目招商难、推进难背后,折射的是省市周边县域的发展难题:一方面是长沙的南拓以及虹吸效应,高新技术企业不愿来,湘阴自身的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带来的实际税收却又很少。而另一方面当地还面临着规模工业的核查压力,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增长。

这也倒逼着湘阴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而新兴产业是他们首选的发展方向。“湘阴想发展新能源其实也是对新兴产业的博弈,能否产生新的盈利增长点仍未可知。就像谈恋爱一样,来了是喜事,不来你又想着她来,想跟她谈她却只是抛了下媚眼,真的好难。”一位官员向记者坦言。

起底湘阴“新能源产业”

某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湖南湘阴,在该县筹建整车生产基地,着实让湘阴赚足眼球。

事实上,对于湘阴而言,该项目落地也确实意义非凡。

湘阴县县长李镇江在调研项目现场时曾表示,该项目填补了湘阴 汽车 生产的空白,必将对全县经济 社会 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对于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33.32亿元的湘阴而言,确实炸开了锅。

根据《湘阴县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湘阴县的招商引资取得 历史 性突破,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个。其中该企业筹建的新能源 汽车 整车及中央电机项目总投资45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过1000亿元、税收超60亿元。

《湘阴县工作报告》亦评述称,这是湘阴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项目,既是 科技 密集型产业,又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必将成为湘阴县推动强园兴工的“新龙头”“新引擎”。

李镇江亦在督导项目建设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咬定6月25日前具备开工条件这一目标,严格按照协议要求,坚持技术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然而半年过去了,《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项目现场发现,原来某企业的新能源 汽车 广告牌已悄然撤下,现场仅是一片空地,而上李镇江于2020年6月1日督导项目建设的新闻,也遭到了删除。

一位官员向记者坦言,眼见着好项目好不容易招商引资进来,企业又没说开工,也没说不开工,让他们也很为难。“它在湘阴既拿了地建房地产,也拿了地建新能源 汽车 。而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也不是很明朗,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问题,但迫于产业转型和竞争压力,我们对这个新兴产业也不得不去 探索 ,当然还是希望项目能够顺利落实推进。”

产业转型之痛

湘阴之所以迫切希望新能源 汽车 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能顺利落地,背后折射的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产业转型之痛。

一方面早在2017年,湘阴就规划5年内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和配套,发展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湘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举动并没有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规划实施将近3年,才有企业弥补县新兴产业链的空白。

事实上,早在2017年,湘阴县就规划以环保设备、城市智能装备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装备制造产业。而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正是绿色装备制造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根据湘阴县印发的《关于促进工业发展的五年行动(2017-2021)》显示,湘阴县将深入贯彻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依靠园区兴工、项目立园,全力发展绿色建筑建材、绿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新型工业规模升级、质量升级、效益升级,打造千亿园区、百亿产业、十亿企业,实现由工业老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其中在绿色装备制造层面,湘阴将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和配套,紧盯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和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配套进行零部件生产。着力延伸智能车库、智能电梯等城市智能装备产业链,力争五年内引进相关项目12个以上。

然而“筑巢引凤”也没有引爆湘阴的资本热潮。记者从高德地图上看,湘阴县位于长沙市北部,路程距离77公里,驾车时间约1小时直达。“由于长沙市的工业化发展路径是向南扩张,再加上长沙市先天的虹吸效应,许多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愿意往长沙或者长沙以南交通区位条件更加优越的地方投资发展。”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财政压力

事实上确实如此,位于长沙以南的湘潭县,离长沙距离与湘阴相当,但其经济发展实力,近两年却远超湘阴100多亿元。

根据湘潭县与湘阴县近三年的《国 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潭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04.27亿元、443.6亿元以及485.0亿元;而湘阴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60.6亿元、331.83亿元以及333.32亿元,三年来两地生产总值分别相差了43.67亿元、111.77亿元以及151.68亿元。

数据显示,湘阴当地的农业生产总值在波动上升。根据《国 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86.15亿元、83.45亿元以及100.亿元。

而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规模工业总产值也呈波动下滑。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159家、130家以及119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4.4亿元、275亿元以及288.6亿元。

与此同时,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的财政收入虽然在稳步增加,但其税收收入却在波动下滑。数据显示,湘阴县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5亿元、15.75亿元以及17.4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1.31亿元以及7.2亿元。

而湘阴的财政支出却压力巨大。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财政一般公共总支出分别为42.8亿元,41.17亿元以及48亿元。

谋求绝处逢生

税收减收的同时,湘阴2020年还面临着巨大的规模工业核查压力。根据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显示,规模工业核查带来基数包袱,其中2019年国家对湘阴县菲菲毛巾、海日食品、信达电梯、远大可建4家规模工业企业进行了核查,而国家和省统计局已将这4家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预计2020年一季度这4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到1亿元,同期基数为13.5亿元(不可修正),同比减少12.5亿元,形成了2020年的基数包袱。根据联网直报平台数据显示,全年将背负60亿元的基数包袱,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阴的工业增长。

而这也倒逼着湘阴不得不选择对新兴产业进行博弈,以谋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事实上,除了招商引资某世界500强入驻湘阴发展新能源产业外,2020年10月,湘阴正式获批湘江新区新片区,全境纳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株潭都市区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范围。

也得益于该县纳入湘江新区新片区的契机,2020年12月18日,湘阴县首次推动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据悉,本次集中签约项目16个,开工项目6个,新签约项目总投资115.9亿元。据了解,此次签约开工的项目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及配套、绿色新型新材料等类别,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项目8个。

“湘阴无论是想发展新能源还是推动产业项目集中开工签约,其实都是对新兴产业的一场博弈,能否产生新的盈利增长点仍未可知,真心希望项目都能够顺利落实推进。”一位官员如是说。

(编辑:赵毅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