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方向_汽车零部件转型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零件行业前景发展怎么样?
2.挑战升级,零部件巨头电动化转型被迫加速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瓶颈:
1.技术水平低,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新兴汽车产品整体水平同步增长,所有年轻厂商都不具备国际90后水平的整车研发能力。在国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但其质量和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差较大。
2.汽车零部件行业不发达
我国的汽车,虽说是从我们国家的汽车厂里生产出来的,挂着我国的自主汽车品牌的名字,但是我们都知道,我国汽车的零部件都是由其他的国家生产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好多汽车的零部件生产商比汽车生产商更重要。如果有一天,其他国家不再为我们中国提供零部件,我们中国也许无法生产出一辆很有质量 的汽车。
3.出口秩序混乱,打着低价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进入国外市场。但是,由于缺乏指导和固定的出口规范,国外市场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汽车在国外,对汽车的发展影响很大。因为这会导致汽车价格的下降。双方在进口上都输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管理好自己,避免车企之间的内讧。自主品牌成为汽车出口的主力军。
4.人才的缺失
在我国的自主汽车品牌的生产厂里面,好多人都是年轻人,人才的流动和缺失特别严重。虽说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但是在自主研发方面,经验比和理想更重要。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才能生产出来更好的汽车。因为没有技术的积累、人才的积累,制作出来的汽车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5.没有自己的追求
有人说人如果心中没有了希望,那他活着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同样,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这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追求,这个企业就不能称作一个企业,更不用说是成功的企业。对于我国的自主汽车品牌,他们多数是合资企业,而且基本的利润都是来自于合资工厂,只有依靠外来资金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营。
新能源汽车零件行业前景发展怎么样?
导?读
传统零部件的转型升级如巨轮掉头,新方向既是当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转型的行动和阵痛相生相伴。
遭遇“史上最难”困局
近年来,几乎所有传统零部件企业都眼睁睁看着传统车相关业务日益萎缩。在这场以动力系统为开端的巨变中,?从传统“三大件”到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原内燃机等市场日渐缩小,?燃油车上的1?万多个零部件到电动车上已经缩减了至少三分之一,大量传统零部件在电动化时代将濒临消失。主流汽车集团在加速转型与瘦身,以通用汽车为例,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通用所有车型产品线中削减了3500?种零部件,对零部件的需求量降幅超过10%。
无论是新“四化”还是新“五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都在不断深入,大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打破汽车产业的原有格局与边界,产业链上游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承受巨大的冲击。
挑战不止这些。全球车市“寒”气逼人,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蔓延的疫情放大了原有问题与矛盾,多家国际主流零部件企业业绩明显下滑,国内不少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面临断供风险,产业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损失无法估算,企业生存环境之艰难前所未有。
如何突破这一“史上最难”困局?在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传统零部件企业未来之路”这一主题论坛备受关注,成为每家传统企业的灵魂之问。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和平认为,“在前几年,如果没有跟上新技术应用的步伐,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过几年发生变化,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向死而生,或可柳暗花明。
“这个变就是在找死。”?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立群对当前的形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虽然不敢言已经找到了成功之路,但他深知,?不去找“死”,不做出颠覆性改变,就不会有新的“生”,就不能继续生存100?年。
跟上新时代步伐,延续企业荣耀和生命力,即使在异常艰难的2020?年,?传统零部件企业也在快马加鞭,拆分合并、“软”“硬”兼施,不断为转型升级提速。
“汽车零部件企业关注更多的是整车的发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兴林认为,当前整车新“五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共识,零部件发展就要按照“趋势性、领先性、系统化”进行布局。具体而言,趋势性就是把握整车的技术升级趋势和产业生态演进的趋势,系统化就是要适应整车平台化开发的需要,形成为整车提供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整车企业需要拥有和整车同步开发能力的技术伙伴型企业。”
在产品供应上,传统零部件企业需要紧跟整车企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行调整。安波福连接器系统中国区总经理沈国樑表示:“我们提供的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车用连接器,已开始供应很多电子类产品,例如车载的无线充电、新能源汽车的插座。还会涉及芯片和软件,不再是单纯注塑、冲压类传统工艺(产品)。
追溯到研发生产模式上,“这场挑战于整车企业而言,卖车已经不是它价值变现的终点,而是起点。”周立群分析指出,大型整车企业已经在做智能、软件等相关服务。近几年出现的造车新势力,在颠覆原有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模式的同时,也定义了零部件的走向。传统系统供应商提前两三年开发出系统产品,再介绍给整车厂的这种模式已经一去不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业内人士发现,以规模效应取胜的业务模式未来也不再有效。在整体市场增长放缓特别是零增长的大环境下,零部件供应商以规模效应弥补行业负面影响的作用正在被弱化,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引领电动化
作为整条产业链上贯穿汽车上下游的关键节点,零部件供应商不仅要推动传统领域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还要牵头加速向新“四化”转型。
近年全球汽车排放污染物标准日趋严苛,国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大加速了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的转型,?汽车电气化趋势日渐明朗,?进一步刺激了传统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的神经。众多大型零部件企业纷纷将研发向电动化等领域大力倾斜,拆分传统业务,启动裁员或对传统业务人员进行转型培训。例如大陆集团曾明确对外表示不再投资内燃机相关零部件,把更多放在电动传动系统上。
将电动化或智能化等需要大量投资的业务拆分出来并独立上市,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许多零部件巨头共同的选择。一方面,这样可以为新兴业务提供更多的资金、与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船大掉头难的考虑。
至少在短期内,各项电动化的相关技术,包括核心“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仍处于成长阶段,锂离子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及增程式等多种新能源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从而纷纷发力,但涉及具体方向,又增加了传统企业转型的困惑与难度。
作为国内发动机领域的双龙之一,?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林志强就认为:“未来的动力市场,肯定是一个多元化市场,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动力组合。传统内燃机还有很大的提升效率空间,会长久存在。将来无论什么新技术应用,一定不是简单的拼装式,而是高度集成式。我们各个产业链如果识别了未来市场的需求,借助原来的产业技术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产品,?一定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把握智能化
依托电动汽车这一当前最佳载体,?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开发应用更加顺畅深入。不少传统零部件巨头为此押下重注,先后并购科技企业或设立新业务部门。例如博世单独设立了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每年用于软件技术研发的投资可达30?亿欧元。德尔福拆分后留下了聚焦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安波福,法雷奥也将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发展核心。
“软件定义汽车”正成为未来车企与零部件企业转型的核心主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汽车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软件技术,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的快速发展,软件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对我们既产生了威胁,也产生了机会。”作为汽车电子行业位居前列的企业,惠州德赛西威汽车电子大客户管理中心兼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经理杨勇表示,智能汽车的核心元素——软件变得非常重要。过去在汽车行业,对软件只涉及开发费用。但是现在软件已经慢慢显出价值,整车厂愿意为软件支付包括服务在内的价格,软件模式已基本成熟。虽然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产品被威胁、竞争力被打散,“但只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就能从扩大的市场里面获得更大的利益。”
杨勇认为,对硬件部分,要遵从工业化特征,即垂直整合、规模化效益和精益生产等,提供标准化产品。而软件或应用部分,要遵从智能化特征,通过数据在线、智能算法、网络协同等,在未来的软件和服务上产生更大的价值,?真正获取这部分增量市场带给企业的价值。
对传统企业而言,这一趋势需要从设计开发到组织运作全面转型,应对集成复杂度更高的升级与创新。杨勇表示,?“我们和车厂的项目开展方式也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想法就是交钥匙,现在我们是紧密嵌入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的产品运营组织能力。”
“整车厂开始重新思考软件到底是自建还是购,可能将重新定位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的关系。”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分析指出,整车厂在软件开发方面不是强项,如何调整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相应的投资以更好应对这种趋势,就显得十分重要。供应商可以考虑针对主机厂新设立的软件相关部门,在组织和业务流程中进行相应的配合。零部件企业需要在机械、软件比例控制上尽早布局,?在未来的竞争中有自己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这一趋势下,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不会是唯一参与者,大量跨界企业已经进入。转型中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升级智能制?
对于当前新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个基本问题应当深入考虑,即“车是干什么的”?陈和平认为,如果车是给人用的,就要进一步思考哪些东西一定会存在,哪些东西可能会消失,例如50?年后可能还没有更好的取代轮胎、座椅的方式。因此,他建议,零部件企业应当对自己的产品和细分行业进行评估,对于继续存在的,企业要思考如何“做精”,“这也是机会”。
智能制造正是传统零部件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供应链内部来讲,质量和成本是永远避不开的话题。如何提升内部效率?”沈国樑的答案是“工厂的硬件要升级”,他指出,工厂硬件升级的重点是整个产线的效率提升,包括怎样配备自动化产线、怎样提升物流效率、如何升级运营管理水平等。“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整合整个生产过程、运营管理和物流。”
据沈国樑透露,3?年前安波福就已经提出建设智能化工厂的目标,也响应了中国工业4.0?的号召。目前正在有序推进精益生产2.0。据了解,安波福强化了从手工产线向半自动、全自动化转换,调整了产品和产线之间的规划,把原来按产品进行产线规划改造成按工艺流程布局产线,把相同工艺流程的产品放在一个产线上完成。并在模具产出效率方面大有提升,例如从原来一次冲一个产品,现在开发成一次冲八个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
他还介绍说,安波福在不断扩大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例如对所有的注塑机、冲压机进行联网系统管理,对所有的工艺设备进行监控、质量控制和追溯,将关键指标数字化。此外,为更好提升数字化管理,安波福正在建造一个1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全自动无人仓库,预计2021?年6月完工。
作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铝制底盘供应商,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黄小兵认为:“我们需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持高质量发展,真正走出去。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做到两化融合,要很好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并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生产模式。”
中信戴卡也在深入推进企业内部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不能停留在车间里,不能停留在生产环节。”?黄小兵表示,?中信戴卡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提出了围绕建设“高度柔性的单品海量”汽车轻量化产品平台的目标,紧紧抓住效率、成本与质量优化三方面,以人、机、料、法、环、数为抓手,结合包括机器人、数控、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打造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体系。据了解,?“DMS中信戴卡智能化数字制造系统”?包括智能营销、智能研发、智能运营、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决策,通过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面建设,打造有中信戴卡特色的智慧工厂。
“我们的所有制造基地里80%?以上的生产设备是已经联网的,这些生产数据实时汇聚到数字云脑之上,不断通过数据来改善生产质量和效率。”据黄小兵介绍,中信戴卡在工业大数据方面正进行广泛探索,与上下游客户、供应商深入合作,更好协同应对市场的变化。
在找准方向及时调整的基础上,迅速精准地将新技术融合到现有产业,让技术服务产业,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价值,?传统零部件企业要在全球化新技术浪潮中获得一席之地,要做的不止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还有更多变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建议,“传统零部件产业进入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供应链协同、整零深度合作、多技术融合,让产业焕发新的青春。”
本期深度报道系列文章:
深度报道应对新变局: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
深度报道打造新优势:汽车供应链“十四五”晋级路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1月刊,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挑战升级,零部件巨头电动化转型被迫加速
新能源专业,挺好的!
主要教学内容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车辆运行原理、日常保养及检测、车辆维修等,使得学生从根源上了解并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在实操教学中,用比亚迪、江淮、众泰等国内市场主流新能源车型,从而保障了技术与市场的贴合性,极大提升了学生进入市场后的适应力,缩短了从学生到技术员工的转变时长。
毕业后,学生则可以从事新能源版汽车的养护、检测、维修、钣金、美容等全系列技术工作,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面更为广泛。而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学生所选择的企业也将是更为高品质的汽车企业。科技的发展、环保理念的不断升级和推广,传统汽车行业将面临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作为从事汽车技术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也必须顺应行权业变化,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转型
毫无疑问,2020年的开局让全球汽车产业犯了难。
突如其来的肺炎,打乱了井然有序的汽车产业链,所有在华投产的零部件企业不得不延迟复工,受此影响,越来越多国内外车企因我国汽车零部件断供,而被迫停产。
与此同时,中国、欧盟两大汽车市场却齐迎最严苛的排放新规,挑战再度升级。为了摆脱困境,零部件巨头们又将如何应对?
转型的速度,还需更快一些
不可否认,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发展近十年来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
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自7月份开始了持续6个月的下滑,最终全年销量为120.6万辆,同比下降4%,创造了历史上的首次下跌。
来源:insideevs受此影响,据外媒汇总统计,2019年全球累计出售约220万辆新能源汽车(插电式、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10%,增速明显放缓。
但随着欧盟在今年开始进入环保新规的缓冲期,即完成2021年乘用车排放不高于95g/km这一目标的95%,且在2025年、2030年还将分别在2021年基础上减少15%、37.5%。要知道,欧盟乘用车企实际碳排放从2001年169g/km下降到121g/km花了17年,年均降幅仅1.9%。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新能源汽车成了唯一选择。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将在今年7月1日,全面执行国六a排放标准,3年后再升级为国六b排放标准。不过,北京、上海等多城市已于去年提前实施国六a标准,甚至是最为严苛的国六b标准;同时,我国双积分政策步步紧逼,进入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再提升;此外,工信部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明确了——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5%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即便是进入新能源车后补贴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仍将坚定不移,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多方因素叠加之下,诸如大众、戴姆勒、宝马、通用在内的国际主流车企们都不得不加大新能源产品的布局,进而进一步挤压纯内燃机市场,最后倒逼上游传统零部件企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
断臂、抱团,为更好的活下去
但回首过去一整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美经济摩擦、排放压力倍增、中国相关政策集中下放等等因素叠加下,全球传统零部件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有太多的汽车工人失去工作。
仅以德国来看,由于欧洲和中国市场需求疲软,德国轴承制造商舍弗勒2018年利润大幅下滑,为减少对内燃机的依赖,该公司于2019年3月宣布了一项名为RAC3的企业重组,其中便包括关闭五家工厂、缩减产品种类并裁员900人;
再如大陆集团在2019年11月20日会议上批准了在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的五个生产基地的组织机构调整,其中四家为内燃机技术相关生产基地,约有2840个工作岗位将受影响;
而博世则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减员1.7%,未来,这一比例或持续增加;
……
以裁员、关闭工厂等方式断臂求生的绝非德国个例。正如博世所预测,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下降2.6%至8900万辆,与2017年相比,将减少近1000万辆,甚至在2025年前,这一状况都将不会有任何增长。
全球传统零部件企业们深陷营收、利润双下滑的“泥沼”,除了借关厂裁员来实现降成增效外,“抱团取暖”,成为了众企业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汽车市场向下、产业技术变革加速等背景下,规避风险、共同进退的最佳解决方案。
来源:博世
于是,我们看到了西门子携手Northvolt合作研发、生产优质的锂离子电池;博世合作瑞典Powercell?,大规模研发、生产燃料电池;大陆集团与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展开合作,致力于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工作等等。
全球汽车产业链正历经高速变革,谁也无法保证全面新能源会在何时完整切换,但可以肯定的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正在成为行业上下的共识。
因此,在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中,能否合理安排组织架构、确保资金流的健康决定了企业的“远度”,而能否寻求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协同研发、携手共赢则决定了其各自转型的“时速”和“高度”。
动力电池,成电动化转型突破口
随新能源技术不断入侵,传统内燃机技术正在慢慢被电动系统所取代,其中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成为众多传统零部件巨头转型的重要发力点。
这其中,占据纯电动车成本四成左右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截止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当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突破瓶颈,又能以充足的产能满足市场所需,谁便能在产业变革的后时代登上王座。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巨头动力电池,旨在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一碗羹。
可是,谁也无法保证研发方向的精准,即便是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零部件巨头们,在面对新兴业务和板块抉择时,也不得不如履薄冰地反复试探和摸索着。
正如大陆集团在其2019上半年财报中透露,其将不再考虑涉足固态电池生产领域,原因在于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已被中、日、韩三国企业所垄断,作为后来者很难再基于这一技术形成强而有力的商业模式。无独有偶,博世、埃孚等企业也在此前放弃了这类,理由是风险太大。
不过,于博世而言,放弃生产动力电池单体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电池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据盖世汽车了解,除前文所说的与瑞典电堆制造商Powercell结盟外,2019年11月,博世中国氢燃料电池中心在无锡奠基,从而为未来燃料电池的大规模量产奠定坚实基础。且据博世最新财报中透露,2020年,博世还将在包括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电气化交通领域投资5亿欧元(约合38亿元人民币),以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尽快实现。
而相较于还在燃料电池领域深入研发的博世,汽车天窗供应商伟巴斯特与化工行业巨头巴斯夫均已进入动力电池领域产能布局的加速期。
来源:伟巴斯特
去年9月,伟巴斯特宣布,其在位于德国雷根斯堡地区的希灵(Schierling)工厂已开始生产动力电池总成。而中国,去年4月,伟巴斯特投资4亿元人民币在浙江嘉兴新建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研发中心与制造中心,该项目具备年产6万套动力电池包的生产能力,并已在今年1月正式开始投入生产。
巴斯夫则在日前表示,其将在德国施瓦茨海德(Schwarzheide)新建一个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用于生产正极活性材料(CAM),初始产能每年可为约40万辆全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材料,预计将在2022年正式投入生产。据悉,通过在芬兰和德国的投资,巴斯夫将成为第一家在亚洲、美国和欧洲均具有本地生产能力的正极活性材料供应商。
盖世小结:车市寒冬依旧,产业变革却正在快速逼近,每一位玩家都在奋力奔跑,无论是转型途中的传统零部件企业,还是正在寻求技术突破的新能源零部件企业。行业整合加速,留给每一位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谁又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成为王者,或许只有到了那天才会知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