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汽车零部件托举行动——未来之星招募评选

2.汽修行业发展前景是不是很好?

3.干掉比亚迪?富士康汽车要来了!郭台铭的冲冠一怒能否如愿

4.零部件巨头裁员3万,砍掉传统内燃机,中国市场成重要底牌?

5.汽车芯片自主率低于10%!中国离汽车强国还有多远?

2021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_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100强

日前,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正式宣布,万向集团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获批,这意味着万向集团有望成为继 北汽新能源 、长江汽车、未来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民安之后,第六家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许可的企业。

此外,9月13日,浙江省环保厅公布了《关于2021年8月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公告》,其中《万向集团公司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21年8月19日正式获批。《万向集团公司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本项目主要产品包括1万辆 KARMA 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1000辆纯电动汽车、3.5万辆大西洋平台系列增程式汽车和4000辆纯电动大西洋汽车。产品型号有:卡玛、卡玛、大西洋和大西洋。”

「因果报应」

2021年9月8日,万向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公司Karma在美国加州正式发布首款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Revero。据Karma首席收入官jim taylor介绍, Karma Revero ( 查成交价 | 车型详解 )在美国上市后,将于2021年通过进口进入中国市场销售。

●万向集团简介:

万向集团创建于1969年,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为主业,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代表企业之一。2021年,万向开始布局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电池、电动汽车、天然气发电、风力发电等产业,累计投入数十亿元。2021年,投资美国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史密斯,主要生产电动商用汽车;2021年,收购了美国最大的新能源锂电池生产企业A123;2021年,又收购了美国增程式电动汽车生产企业Fisker;2021年,与上汽合作成立上汽万向新能源客车公司;Karma汽车与宝马公司合作,即将推出增程式电动车和纯电动豪华汽车。 @2019

中国汽车零部件托举行动——未来之星招募评选

2月18日,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发改委目前正在对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零部件再制造区别于“翻新”和“附厂件”。据相关专家介绍,与原厂新品相比,再制造零部件在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一致。有资料显示,再制造零部件可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尚不成熟,再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加紧研究建立再制造管理规范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此次发改委公开表示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就是国家对零部件再制造业务的一次顶层设计。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究竟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国家在此时期重提零部件再制造?零部件再制造拥有多大的市场规模?谁又应当是这次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汽车预言家第一时间连线业内人士,梳理零部件再制造背后的商机。

1

10年推广原地踏步的零部件再制

汽车预言家经过梳理发现,我国有关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再制造产业化”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之一。

尽管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伴随中国新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这一节能、环保、甚至具备光环的市场,始终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体系。

根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

在技术方面,零部件再制造商必须用先进技术恢复原机的性能,并兼有对原机的技术升级改造,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要达到或超过新品。此外,再制造企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

特别注意,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修”,而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式。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但是对于汽车再制造业而言,市场不成熟、准入制度不严格、监管不到位,考量再制造对象的条件不统一、尤其缺乏明确的再制造企业管理和规范标准,造成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停滞不前。“尽管一直在提倡,但产业规模十分有限。”

该分析人士的认识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有专家举例表示,比较灰色幽默的是,提倡了十年,直到去年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才不算“违法”。

据资料,2001年,针对违法生产、销售拼装车牟利,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交通部联合多部委联合下发《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在这份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拆解的“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这实际上造成了可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十分有限,五大总成基本上只有废旧金属一项回收形式。

关于“五大总成”只能够作为废金属回炉的规定是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法律障碍。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是再制造企业获得稳定旧件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个旧件渠道从法律上没有打通,再制造难以发展起来,分析人士表示。

这一法理缺位直到2019年才得到根本解决。2019年新修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对此前规定中的五大总成不得回收进行了修订,明确经过溯源登记,五大总成可以交由资质企业进行零部件再制造。

在分析人士眼中,确立了政策合法性后,发改委再提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体现了一个很明确的政策引导方向。

除了法理性的矛盾外,有观察人士还指出了我国目前零部件再制造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产业公信较低;二是零部件再制造流通市场渠道不健全;三是政策法规对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支撑仍不足,零部件再制造缺乏统一标准;四是公众意识跟不上。

有来自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人士表示,相比政策、商业模式上的困境,公众认知度不足是摆在再制造产业面前的最大障碍。零部件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十分陌生,再制造产品更被普遍认为是二手翻新货;另外,我国汽配和维修市场还有大量的副厂件,给用户消费造成较大困扰,导致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

多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消费者态度转变需要长期过程。但首先要让再制造零部件有渠道进入汽车后市场,才能逐渐实现认知扭转。但现在的情况是,零部件再制造仅仅停留在少数圈层消费,远没有大众化的渠道铺设。

有相关报告表示,自2011年开始,我国的报废汽车数量递增式增长,预计2020年将逼近1850万辆。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汽车数量急剧攀升的挑战,废弃的绿色回收利用必然要尽快上升至实际可操作层面,尤其是零部件的再制造市场的培育。”

2

零部件再制造或将创造超千万亿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欧洲的平均车龄是9年,美国市场为10-12年。欧美两大汽车市场的零部件再制造占到汽车后市场50%的份额;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车龄仅为4.5年,再制造份额只占2%-3%,仅为欧美汽车市场的十分之一。

无论是消费者车龄的提升还是在后市场规模的提升,都会产生巨大的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在诸多学者看来,废旧零部件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拥有完善的发展体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实践, 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相比之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从欧美成熟经验来看,零部件再制造在促进汽车产业链发展和节约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据此前美国零部件再制造协会报告:“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约70%材料,节约成本达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有专家举例表示:以一台平均5公斤的电机再制造与制造一台全新的电机相比,可以减少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2%的铜,节约18%的铝。按照1年50万台再制造电机核算,可减少4500吨二氧化碳排放,其生态效果相当于种植360公顷成熟森林,节约消耗铜300吨,节约消耗铝450吨。

相关分析专家表示,零部件再制造从工艺和技术上有着先天的节约优势。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大,后市场需求旺盛,应该大力发挥再制造零部件的优势,实现汽车后市场的能效节约。

相关报告预测,2035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95亿辆的峰值;2019-203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在10%-15%的增速,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左右。

实际上,世界上的汽车大国都很重视零部件再制造,并且已经形成成熟产业链,市场规模庞大。在美国,专业再制造公司年销售额达730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是占比最高的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565亿美元。在德国,至少90%的汽车废旧零部件可以得到再利用。宝马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的全国性网络;奔驰的再制造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中国汽车产业单从产值上来说,由制造业向后市场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行业专家认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也必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后市场。其中,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但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是生产制造业必然的发展趋势。零部件再制造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叉点,有助于推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利用更为廉价的再制造零部件对车辆进行保养维修,配合了国家绿色发展、节约的环保理念。”

3

主机厂应该是零部件再制造的“执牛耳者”

实际上,现阶段从产业政策层面,已经为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铺平了道路,但另外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接踵而来: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

分析人士指出,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实际上没有自我制定在生产零部件标准的能力,多数的标准依然来源于主机厂。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主机厂作为整车生产平台,拥有最严苛的零部件制造和检测标准,并且这一系列的标准和整车安全相匹配。观察人士表示,标准壁垒客观存在,通俗的解释如果主机厂不打破零部件标准壁垒,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很难实现和原厂相同标准的零部件再生产。

“在中国现在的汽车生态模式下,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应该由主机厂牵头,”不少人士认为主机厂零部件再制造业务至少有两大优势:1.主机厂具有标准优势,可以最高质量实现再制造,满足消费者需求;2.主机厂有渠道优势,既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也可以实现再制造零件的市场推广。

诸多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汽车后市场中,主机厂实际上介入的并不深刻。消费者往往在一二次厂商保养后,就开始选择了第三方保养。厂商昂贵的配件是限制消费者在4S店售后保养的原因,零部件的再制造有助于降低零部件的保养维修成本。

据中汽协相关数据,2018年以来新车销售呈现下滑趋势,新车销售利润萎缩趋势明显。如果主机厂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发力,将会以成本优势吸引消费者售后到店保养,实现售后服务的再度突破。

行业人士表示:“无论是主机厂自己的零部件再制造或者是委托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如果可以获得主机厂的支持,那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就会与同质配件一样在后市场获得公平的机遇,但是否能打开销路还是要看消费者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修行业发展前景是不是很好?

各相关单位:

当今汽车产业正在变革: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与能源、通信等不断融合。此外,消费者对汽车的智能化水平要求亦越来越高,今后主机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部件的竞争(如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而是智能化体验的PK。今后,汽车的发力点将聚焦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其中智能座舱的想象空间更大,智能座舱好比一个“毛坯房”,我们可以在毛坯房内添置“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扫地机”等智能化设备,而这些智能化设备是传统主机厂乃至零部件巨头所不擅长的,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开发设计需寄希望于全社会各创新主体共同努力。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科技产品的PK,提前获取前沿技术趋势、提前装车黑科技产品,是企业致胜法宝!

“中国汽车零部件托举行动”初衷是寻找能够造福广大车主的各类可应用在汽车内部的智能化设备以及助推智能驾驶的各位玩家,也呼吁各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一起加入到我们的“寻宝之旅”。

中国汽车零部件托举行动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院主办(简称:中国汽研),旨在通过技术评选方式,使国内尚未崭露头角但拥有前沿技术能力的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脱颖而出,进而增强中国汽车零部件硬核实力,助力打造汽车强国。与此同时,中国汽研还将面向汽车企业,依托海外研究团队推出汽车黑科技相关领域的技术咨询服务,共同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

一、托举行动目的

1)助力拥有技术但知名度较低企业脱颖而出

2)寻找未来3-5年可落地的汽车黑科技

二、评选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通过企业专利、产品测评报告、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等方式,保证评选依据客观事实做出科学评价。

4)不收取评选费。

三、参选技术范围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算法、AI芯片、传感器、高精地图、网络信息安全。

智能座舱:智能座舱灯光方案、个性化自动温度控制方案、防晕车方案、清晰视野方案、智能隔音材料。

人机交互:语音转文字分析、基于图像/分析的乘员情感化交互、显示方案、智能交互控制方案、无声指令解决方案。

新能源:电池技术、充电网络、车联网、可促进氢能商业化落地的解决方案。

自动泊车:适应中国本地化场景的自主泊车的车端软件方案、传感器和定位方案、以及场端软硬件方案。

四、参选主体及颁发证书

诚意邀请国内外拥有创新技术的初创公司、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等报名参选,对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佳但缺乏知名度的产品颁发“明日之星”证书,对理念先进、未来可落地的前沿技术颁发“未来之星”证书。

五、参选流程

备注:

1)“明日之星”参选条件:产品质量佳但装车量低,企业知名度不高。

2)“未来之星”参选条件:未量产技术,包括期、早期、中后期技术。

六、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项目

1、世界技术月报

1)报告内容

涵盖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等地区汽车前瞻技术动态、相关领域新产品与新技术跟踪等。

2)输出形式

(1)技术线索个性化订阅。根据客户需求,推送技术线索,每周3-5条。内容包括相关技术领域及跨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动态。

(2)每月1份《世界汽车黑科技洞察》。内容涵盖世界各国前瞻技术动态、竞争格局、相关领域新产品与新技术跟踪等内容,可根据需求调整。

2、技术专题研究

根据客户需求,承接专题报告服务。包括技术趋势报告、技术综述报告、行业综述报告、联合编写白皮书等。

3、咨询顾问服务

根据客户需求,提业及政策走向、创新方向指导,专家走入企业座谈问诊咨询服务。

4、技术寻源对接

1)技术寻源。根据OEM或零部件企业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为其寻找相关技术和技术所有者。

2)技术对接。将技术所有者的创新技术提供给潜在需求方,包括OEM和零部件企业。

保密声明

关于参选企业的任何信息,我们理解都属于商业机密,因此将严格遵守保密的职责,恪守以下规定:

1)中国汽研不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将您提供的信息分发、披露或散布给任何人,除非是自己公司的职员,且该职员有充分理由要求了解保密信息。

2)中国汽研将以对待自己同等重要保密文件一样的谨慎态度,对待您提供的信息,避免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1年12月15日

干掉比亚迪?富士康汽车要来了!郭台铭的冲冠一怒能否如愿

1、目前正处于增长后期阶段

中国维修保养市场发展历程较短,但近20年历经了高速发展己经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后市场之一,目前我国汽车养护主要是指根据车辆各部位不同材料所需的保养条件,用不同性质的专用护理材料和产品,对汽车进行全新的保养护理的工艺过程。现今的汽车养护含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冷却系统、燃油系统等的养护范围。我国汽修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2、零整比系数衡量行业经济性——行业溢价现象明显

2014年4月1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国内18款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使得汽车零整比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扩大研究车型的范围,又陆续发布了汽车零整比100指数、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及其100指数、消费者养护负担指数(现更名为保养指数)等相关研究成果。

2014年,中保协最初开始披露汽车零整比是所选取的50中样品车平均零整比超过400%,在中保协披露该指标之后,各车企零部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随着中保协该体系构建的逐步完善,汽车零整比体系将很好的衡量汽车维修保养行业发展情况。

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和汽车零整比指数整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际发展管理,汽车零整比指数在300%左右为正常水平,超过该指标则说明汽车后期维修费用溢价较高,2021年我国汽车零整比上升至350.93%,常用配件负担指数达到17.31%,保养指数为15.11%。

注:2016年之前汽车零整比体系构建不完善,数据误差较大,因此前瞻选择从2016年更新相关数据。

中保协在2019年之后暂停披露零整比数据,最新数据披露为2021年6月。

3、按指数估测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元

基于中保协公布的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和保养指数,前瞻将其分别与交通事故中汽车交通事故起数和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结合,对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实仓规模进行了简单测算。

从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市场规模2016-2020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约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

4、2026年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或将突破1.5万亿元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几年井喷式发展,但服务市场相对滞后,近10年我国维保服务才快速发展起来,但行业整体处于散、乱、小的阶段,这是行业的痛点,但同时也是很大的机遇,随着移动互联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维保行业或将持续实现增长。

根据前瞻市场测算来看,2016-2020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3.8%,但随着疫情结束,汽车市场回暖,预计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或将更快速增长。基于此,前瞻预计2026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6万亿元,2021-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5%。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零部件巨头裁员3万,砍掉传统内燃机,中国市场成重要底牌?

“希望成为电动车界的安卓”,这是富士康新的宣言。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富士康已经在 汽车 领域中布局23年时间。

1988年,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第一次来到深圳,这一年也被称之为台商元年。鸿海精密集团在神州建立了富士康,这被定位为一家高新 科技 企业,总裁当然是鸿海精密集团的创始人郭台铭。在成立第二年,富士康旗下的台湾锂科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可充式电池。这家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 汽车 蓄电池,这被认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而这也是富士康进入 汽车 领域的第一步。

但是要进入 汽车 行业并不容易。因为和富士康擅长的3C代工相比,车厂的供应链更为保守,它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在业务上的拓展非常艰难,因为这个时候 汽车 产业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而日韩企业普遍是自建零部件体系,更难以打入。此时,富士康能做的只是雇佣一群福特的退休主管奔走底特律,但收效甚微。

2005年,富士康收购安泰电业,后者是一家在台湾有40多年制造经验的 汽车 零件厂商。安泰是台湾四大 汽车 线束厂之一,主要从事电瓶线、影音传输线等 汽车 线束,以及倒车雷达、电动座椅记忆控制器等车用电子产品制造。通过这次收购,富士康进入了车企的供应链中。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富士康终于算是踏进了 汽车 产业的大门,并至此打通了新能源和 汽车 电子的任督二脉。2007年,富士康与沈阳机床进行合作,双方联手将对IT和电子行业用纳米铜以及 汽车 镁合金零部件进行研发与生产,这也是富士康集团进入中国内地以来首次自己进军 汽车 零部件制造领域。当然,合作更多的是交学费。这个时候,富士康可能也还没有真正要打定主意造车。这一切都在2009年改变。

对富士康而言,2009年是郭台铭对 汽车 产业判断急剧变化的一年。 在2009年5月,郭台铭借鸿海发布财报之际,大肆抨击竞争对手比亚迪曾在IT代工方面窃取其商业机密、不正当竞争,并且对比亚迪的 汽车 业务和 汽车 质量不屑一顾,甚至质问投资比亚迪的巴菲特“敢不敢坐比亚迪的 汽车 上下班”。此前,富士康就和比亚迪对簿公堂,两家公司一度打的头破血流。

郭台铭与比亚迪王传福

尽管如此,当时郭台铭如此罕见地攻击一家竞争对手令业界错愕。不少分析猜测是其为了转移公众对其糟糕财报的注意力而出此下策。孰料, 一周之后,鸿海借和美商电池公司的合作进入电动车核心部件的竞争才让外界恍然大悟,原来郭台铭和王传福的恩怨将从传统的IT代工扩散到新兴的电动车领域。

有业内人士表示,郭台铭恐怕不会像王传福一样全面进入 汽车 制造领域,很可能依托现有优势仅涉及电动 汽车 电池等核心产品的制造。 郭台铭在炮轰比亚迪时曾放下狠话:“我要输给比亚迪,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指跳楼)。 ”因此对于富士康未来在电动 汽车 具体深入到何种程度外界难以判断。

当时的官司中,富士康称比亚迪影响了其50多亿的收入,这使得富士康对此耿耿于怀, 也不知道是出于内心愤懑还是商业前景看好,富士康确实在2009年后开启了电动车业务。 2010年前后,富士康曾与吉利集团接触,拟就新能源 汽车 开发开展合作。吉利联手富士康进军电动 汽车 的消息,被看作是对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地位进行挑战,但两者的合作后来没有态度进展。

同样是在2010年,富士康与英利集团在大同合作兴建多晶硅生产基地,新能源 汽车 是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应用行业,富士康与吉利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开展合作可以看作是其在实施既定的新能源业务战略。特别是布局电动车+储能,可以实现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这一系列布局都被看作是对比亚迪的“釜底抽薪”行为。

一年后的2011年,富士康又斥资超过10亿美元分别在辽宁沈阳和营口设立新工厂,涉及精密数控机床、纳米铜镁合金 汽车 零部件项目等。2012年-2013年,富士康在 汽车 在零部件零部件领域开始密集发力。2013年,富士康获得特斯拉Model S车内面板订单,成为特斯拉供应链一员。同年,富士康成为奔驰、宝马等车企供应商,业务涉及 汽车 电动机械、中央控制安全、 汽车 电子等系统。

此外,在2013年,华泰 汽车 还曾和富士康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鄂尔多斯成立合资公司。当时签约之时的公告显示,该合资公司主要负责研发、生产、销售高效小型柴油机和自动变速器,主要是向欧洲及北美出口。但这一合作后来也没有新动向。

关于造整车,实际上直到2014年才从郭台铭口中得到第一次确认。2014年,在晋商大会上,郭台铭发言称,他认为山西一直都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能源输出省。而单一的能源输出对经济发展不利,能源要做更有效的运用,应该在山西打造循环经济,“当地未来的煤层气不要出口”,有效利用山西能源转换成 科技 产品,甚至可以直接做垂直整合, 打造电动车。

当然,这50亿元的投资也并不是只指电动车,可能是鸿海集团当年将在山西的投资额度。但2014年是富士康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行动年。而这一年,富士康在造车领域上动作令人眼花缭乱。

2014年初,鸿海精密发言人指出,在新能源车领域,富士康的研发事业群拥有全球领先的“核心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测试验证、系统整合及全方位解决方案”,剑指电动 汽车 的意图初现;

2014年8月,郭台铭到新乡市考察,他试驾了新能电动车公司和新马公司生产的电动 汽车 。最后,郭台铭总裁与省、市领导就规划在新乡建设年产配套50万辆电动 汽车 电池项目和年产20万辆电动 汽车 项目达成意见。

2014年10月,传说富士康投资8.11亿美元,建立“大型”模具车间;

10月晚些时候,富士康与北汽合资成立电动 汽车 租赁公司推出了“GreenGo(租车)”;

12月4日,郭台铭突访河南三门峡市,与新兴电动车生产企业速达公司谈合作。河南省副张维宁,省工信厅副厅长陈富刚等官员也同时出席。郭台铭试驾速达电动车,并连说4个“很好”;

12月22日,富士康参股“和谐”。

特别是年底入股和谐 汽车 ,由此拉开富士康“ 汽车 梦”的前序;2015年3月23日,和谐 汽车 与富士康、腾讯在郑州签署了《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富士康、腾讯以及和谐 汽车 三方以3:3:4的比例出资10亿美元,“和谐富腾”由此诞生。

此后,和谐富腾便开始了招兵买马,原英菲尼迪戴雷、原宝马i8项目负责人毕福康、原沃尔沃 汽车 中国销售公司CEO付强等高管先后加入,为和谐带来一派和谐的气氛;但由于内部管理分歧,和谐富腾随后就决定将旗下 汽车 分为两条品线,各自经营。

可正是兵分两路的这个决定,触碰到了郭台铭敏感的神经,他忽然意识到造车这件事并不简单,并公开表示:“任何一个行业加上物联网就变成了互联网,但反过来互联网行业做制造却不容易。以 汽车 为例,互联网行业公司造 汽车 成功率非常小,因为 汽车 涉及人命,也有大量的硬件问题需要解决”,这一番话彻底打翻了“和谐富腾”,也意味着郭台铭 汽车 行业的首战败北。

此后的一年间,郭台铭虽说对造车看法有改变,但没有放弃 汽车 行业,特别是对于清洁 汽车 。

2015年接受媒体访时,郭台铭曾表示,自动驾驶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企业制造的 汽车 他不敢开。“许多互联网公司都争相要去做互联网 汽车 ,我可以说那个 汽车 我绝对不敢开,因为它不是玩具的遥控 汽车 ,因为 汽车 是有安全的顾虑。我在四年前到Google看过它的互联网 汽车 ,到现在他还是在非常早期的实验阶段。国内很多 汽车 厂说我可以做到无人驾驶,我觉得如果哪天有这辆车出来,我也劝你三思而后行,不要提早去买,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互联网 汽车 ,我觉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清洁能源 汽车 倒是可以先走,互联网 汽车 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有自动驾驶,这是我的想法。”

此后的2016年6月富士康与昆山市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投资250亿元发力充电装置、锂电池的研发生产;10月,富士康与风险投资公司IDG资本拟投资15亿美元设立 汽车 科技 基金。2016年9月,富士康携8亿元投资滴滴,尝试布局出行领域。但一年之后,富士康还是对自动驾驶进行了投资,重新拾起了这个不被郭台铭看好的行业。

2017年8月,郭台铭敲定了在美国密歇根州设立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研发中心的。有媒体称,该研发中心的总投资额可能高达几十亿美元。但富士康是否会在美国开发支持自动驾驶的成品车,并未公开。在随后一年时间中,富士康还有两个重磅投资:一个是在2017年,富士康投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并表示此为长期投资项目;另一个是在2018年的投资了小鹏 汽车 。

实际上,2017年12月16日蔚来首款量产车ES8上市之际,郭台铭与李斌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小时的密谈,密谈的内容无法知晓,聊完之后国泰民也没给蔚来投资,而是 在一个月后将钱投给了小鹏 汽车 。

2020年1月,菲亚特克莱斯勒 汽车 (下称“FAC”)官方也已证实,正在与鸿海集团商讨成立一家对等合资企业的可能性,以联手在中国市场开发和生产纯电动 汽车 ,并涉足车联网业务。 据悉,FCA将持有合资企业50%的股份,而富士康将持有不超过40%的股份,该新公司成立后将先在中国市场推出 汽车 ,然后再考虑出口市场。

而与FCA官宣“联姻”的一个月后,富士康又表示将与台湾裕隆 汽车 成立合资企业,并与裕隆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合作开发电动 汽车 ,富士康可能会为这合资企业提供零部件组装服务。

2020年10月,在本月初,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曾表示,公司希望在2025至2027年间占据电动 汽车 市场10%市场份额,并已与多家 汽车 制造商就未来的合作进行了谈判。

刘扬伟同时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成为“电动 汽车 界的安卓”。为此,富士康在刚刚召开的HHTD 20活动上推出了“EV开放平台”,该平台将与其他公司共享,可以允许外部公司设计电动 汽车 大型部件,然后由富士康来制作,以实现“共同利益”。

在富士康描绘的蓝图中, 汽车 制造商可以在平台上选择suv、轿车等的底盘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制,定制范围包括车轮的距离、电池的大小等。富士康表示,这一开放平台将能够分享从固态电池,到数据处理工具等范围的重要软硬件设计。公司相信,这一平台能够有助于减少新款 汽车 制造所需的时间和资金。

202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也就是1月4日,拜腾 汽车 与富士康 科技 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加速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力争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M-Byte量产。根据该协议,富士康将提供先进制造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全方位支持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

据悉,富士康还将投资2亿美元给拜腾,此外,还将提供不少帮助其量产。富士康出售拯救了这家面临危机的新造车企业,白衣骑士当然不是只想做个财务投资。富士康 科技 集团董事长刘扬伟作出以下表态——“与拜腾合作是我们布局电动 汽车 领域的重要一环,我们将竭力帮助拜腾M-Byte早日量产,登上世界电动车的舞台。” 富士康在拜腾上的整车,显露无疑。

值得一提的是,当苹果开始造车的时候,富士康对 汽车 产业大量布局不知道是不是与之有关,毕竟他是苹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如果他要为苹果 汽车 代工这一点也不意外。 想想6年前,特斯拉创始人曾调侃富士康说,“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 汽车 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然后说,‘给我造辆车’。”没想到,当年的调侃之词竟然成真。

汽车芯片自主率低于10%!中国离汽车强国还有多远?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春持续至今的疫情打乱了全球汽车业的节奏。“这是过去70年来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Elmar?Degenhart毫不掩饰该公司正面临巨大挑战。其中,大陆集团原2020年拆分动力总成事业部并独立上市的规划也只能暂且搁置。

尽管如此,中国市场的复苏还是给了外资企业足够的信心。对大陆集团而言,一边是深化变革,全球裁员规模扩至3万名,另一边却是中国市场不受影响,投资加大。9月8日,纬湃科技位于天津的亚太研发中心举行破土动工仪式,这家“初创”企业正以全新的名字在中国市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拆分,组织架构更加敏捷

电动化、智能化等新兴趋势给百年汽车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兴奋、躁动与焦虑。纬湃科技正是大陆集团前动力总成事业部的新品牌名字,自2019年4月开始独立运营。

尽管纬湃科技原定2020年上市的因疫情推迟,但这并未影响大陆集团将其拆分独立的决心。纬湃科技中国区总裁顾睿华表示:“上市将从2021年起在合适的市场前提下再度实施。”

大陆集团预测,电气化趋势将会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因此,大陆集团在架构上、组织模式上更为专注,抓住这不可错失的历史性机遇已成为诸多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共识。

事实上,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拆分上市,纬湃科技并非个例。2016年,江森自控将其汽车座椅和内饰业务拆分出并独立上市,取名安道拓;2017年,德尔福拆分成安波福和德尔福科技,两家公司都独立上市,安波福致力于安全系统及自动驾驶车载软件等新技术,德尔福科技专注于汽车动力总成业务;2018年,奥托立夫的电子事业部拆分出来独立上市,新公司维宁尔专注主动安全和智能驾驶。至于霍尼韦尔的涡轮增压器部门出售,哈曼和马瑞利的出售,本质也和“拆分”相似。

从这些拆分案例可以看到一个共性,诸多企业都将电动化或智能化等领域需要大量投资的业务进行分拆并独立上市。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为子公司提供更多的资金、与对接渠道,从而获得更大的探索空间。此外,分拆成独立子公司还有助于管理,也减少因为公司规模过于庞大而造成的臃肿。

昨日的组织、资本架构设计也许在今日便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如今,我们已是一家独立的供应商,能够对客户需求的反应更加敏捷。”顾睿华表示。

『纬湃科技中国区总裁顾睿华』

■电气化,逐步退出传统燃油业务

对纬湃科技而言,其战略清晰明了——电气化。公司将通过两大方向来调整:其一,2030年以后,市场前景有限的产品将不再列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其二,公司也将逐步并最终完全退出燃油喷射部件的业务。

纬湃科技的品牌虽诞生不久,但已有25年的技术储备,在其产品组合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业务与电子相关,包括48伏技术,以及适用于混动至纯电动系统的关键组件。据悉,纬湃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电气化订单累计达53亿欧元。

此外,纬湃科技在中国有长春、天津和芜湖三家大型工厂,并在全国设立6处研发基地。此次新建的研发中心预计于2021年落成,其将成为纬湃科技混合动力及电气化动力总成技术的研发基地,满足快速增长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需求。

“具体研发投入金额不取决于传统零部件的投资比例,只要有相应的机会,我们就会加大投资力度。目前的人员规划是未来三年研发人员达400名,其中60%将为软件人才。”纬湃科技新能源科技事业部天津负责人李智文说道。

据介绍,新的研发中心总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包含系统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和测试工程等多种职能。在纬湃科技看来,纯柴油和纯汽油发动的车辆市场占有率的收缩将会成为定局,任何形式的内燃机市场复兴也无从谈起,但混合动力技术仍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

实际上,麦肯锡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不同的市场看待电气化有不同的表现:?

就美国市场而言,电气化发展主要是由那些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所推动,增长曲线可能会相对平坦;欧洲市场情况则有所不同,48伏技术被期待成为“大众化混合动力”,主要由于该技术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具有高性价比的经济性。

在中国,除大量搭载48伏中混技术的混合动力车之外,纯电动汽车的占有率也将升高。预计到2025年,中国所有新上市的车型中,约25%将会是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纬湃科技正是看到这样的机遇。“中国是电气化领域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中国也是纬湃科技的战略市场,我们将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顾睿华对此表示。

■“三合一”电驱动产品

在电动化上,包括博世、大陆集团等大多数Tier?1企业都放弃了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并不约而同地把电动化的火力集中在了电驱动上。

纬湃科技认为,虽然电动化趋势在不同区域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通的,其一,通过集成式的电驱动系统来降低总体成本,如纬湃科技提供的“三合一”集成式电驱系统;其二,提高电驱动的效率以增加行驶里程,如纬湃科技与罗姆公司合作用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就是很好的佐证,其从2025年开始量产首台碳化硅逆变器。

对于追求规模和标准化的外资供应商来说,一股脑进入电驱动领域,从“三合一”电驱动(电机、变速箱和逆变器集成)做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事实上,“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概念最早就由大陆集团提出,但由于当时市场竞争无序、开发成本过高等因素未能较快地打开中国市场。但如今,我们看到电驱动市场正逐步趋于理性化,日前,纬湃科技将适配于东风奕炫电动车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即EMR3)投入市场。

这是继2019年底纬湃科技为标致e-208、Corsa?e等紧凑型纯电动汽车投产EMR3产品后又一重要订单。同时,东风乘用车也是纬湃科技的“三合一”电驱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首家客户。

“这种转变正在眼前,自2019年开始,我们收获了大量订单,‘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顾睿华对汽车之家表示,“只靠销量和订单来评价成功过于片面,从我们过去一年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来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成长。集成性驱动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至于是‘三合一’还是‘多合一’电驱动技术趋势,我们会结合市场需求提供不同解决方案。”

从产品参数看,EMR3重量仅不到80kg,功率可在100-150kW中灵活多变,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相比单一部件,整个EMR3系统能降低主机厂40%的成本。”李智文介绍道。

2019年开始,诸多外资零部件厂商嗅到了这一市场机遇,正在快速地布局“三合一”电驱动产品,比如日本电产目前已有广汽和吉利两个客户,到2021年底,其将在中国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产能达到460万套以上;埃孚获得奔驰EQC电动车“三合一”电驱动系统订单等等。

在中国电驱动市场上,可以说还没有哪家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市场绝对的统治者,但大陆集团正以品牌效应、规模优势、多年的技术积累,将原先已基本国产化的市场撕开一道口子,插上了自己的旗帜。(文/汽车之家?彭斐)

太平洋 汽车 网 行业频道2020年上半年的打开方式无疑是极为魔幻的,车市销量腰斩,弱势车企接连倒闭,就连大众、戴姆勒等车企豪门都亏损上百亿元人民币,隐藏在这些车企背后的零部件企业恐怕已哭晕在厕所。

今年上半年,大陆、埃孚、麦格纳等主流跨国零部件企业利润至少暴跌90%,而体弱的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着更为致命的暴击。

在这样的疫情爆发、行业变革、国际关系多变的复杂背景下,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突出重围?在2020全球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专家们给这些企业支了招。

中国智电 汽车 的难言之隐

虽然我国已是公认的全球最大 汽车 产销大国,新旧势力车企拥有自研纯电平台,智能化水平一日千里;上游企业也掌握着三电、5G、高精地图、车联网等新四化技术,眼看一片欣欣向荣,实际上还有很多难言之隐和挑战。

关键技术缺失 导致“卡脖子”

在华为芯片被断供发生后,国人开始谈“芯”色变。虽然这样的悲恸暂未在 汽车 行业蔓延,却向我们敲起沉重的警钟。

目前,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管理系统、行驶控制系统、主动安全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都需要芯片的支撑,同时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的不断渗透和提升,感知和决策变得日益复杂化,使得芯片的算力要求将呈现指数级上升。

ASIC定制集成芯片和V2X云计算作为主流解决方案,可满足未来算力的要求,但均存在发展瓶颈。国内玩家起步较晚,在相关领域突破有限,仍然由英飞凌、德州仪器等老牌芯片厂商主导,同时作为消费级芯片的英伟达、高通、英特尔也在抢闸入局 汽车 领域。

这里有一组非常扎心的数据:2019年,欧洲 汽车 半导体产值达到150.88亿美元,占到全球 汽车 半导体总产值的36.79%,为全球第一。美国达到133.87亿美元,占全球32.64%。日本 汽车 半导体2019年产值达到106.77亿美元,占26.03%。

中国内地2019年 汽车 半导体实现销售收入仅为10亿美元左右,占比不到3%,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超过80%—90%。

设海外企业同样对自主车企断供芯片,将会对中国 汽车 工业发展形成致命一击,多年来祈求用“新四化”换道超车的愿景恐将是黄粱一梦。

第二大挑战来自电子电气架构的转变。随着 汽车 智能化、网联化的渗透,整车集成的重点正由物理架构向高速、安全的电子电气架构转变。

纵观全球, 汽车 电子电气架构最为领先的车企莫过于以一敌百的特斯拉。其HW3.0自动驾驶硬件内置两块自主研发的芯片,处理性能达到144 TOPS(每秒144万亿次)。

两块芯片能完成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数据录入,进行感知、定位、规划,冗余计算和交叉验证,最终把控制交给ECUs执行,这就是最先进的中央计算架构,没有之一。优势甚多,降低ECU成本、优化线束以及更易于实现OTA等等。

就连日本方面也惊叹,大众、丰田等其他车企在电子架构方面落后特斯拉超过6年,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的中国车企恐怕差距更大,目前基本都处于传统的分布式电子架构。

国际巨头入华 本地供应商受压

2020年上半年,受特斯拉国产化的影响,强势回归中国本土化生产的日韩系动力电池电芯装机量占比达到17%,其中LG化学、松下更是在一季度将宁德时代拉落神坛,后者仅屈居装机量第三,瞬间引起一片哗然。

另外,随着德美系品牌在中国的电动化产品落地,德美系的驱动电机在国内今年上半年合计占比达到30%,电控的装机量合计占比达到23%。

可以看出,当市场产品越来越多样、开放,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味着越来越激烈,行业寡头开始出现。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等主流企业尚且有能力保证供需平衡,但对于体量小且供货不稳定的中小企业而言,将会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

销量增长放缓 钱越来越难赚了

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盈利尚可,但在主机厂降本的需求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三电部件的企业将会面临盈利或将下降的风险。

以锂电池为例,近5年来,价格年降幅高达20%,按照预计到2025年降进一步降低至600/千瓦时。届时,电池供应商的毛利率将从2016年的50%左右下降至30%左右。

这样的行业环境在迫使着电池供应商变革自救,常见的方式是材料变革、系统结构优化、工艺创新等。在近一两年间,新技术集中涌现,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电池供应商分别推出了刀片电池、CTP电池方案,特斯拉更有望在今日(9月22日)推出革命性意义的硅纳米线技术。

如何解决中国智能电动 汽车 的痛点?

针对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2020全球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创新大会提出了“以强链补链”的建议,顾名思义就是以现有优势为核心牵引,补齐短板,实现综合能力的塑造,具体分为三大环节。

一国家顶层指引 ,即国家与地方制定战略目标和技术线路图,构建相关产业平台、统领和技术协同共享,特别是针对“卡脖子”的高端材料、芯片、设备等清单,合力攻关。

恰好,在几日前的9月19日,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牵头7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 汽车 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总算让 汽车 芯片领域拥有了统一的行动组织。

二是头部牵引 ,带动弱势。比如以自建、合资、合作等丰富形势,为其他弱势环节赋能。今年由宁德时代、蔚来等投资方共同成立的蔚能电池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一个示范,通过互补,实现车电分离的规范运营,帮助解决车价高、里程焦虑等行业痛点。

三是积极应用 ,对于已取得一定成功,可实现初步商业化的传统弱势环节,和上下游玩家可通过购补贴、定点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相关产品的上车搭载和应用。

换言之就是不怕试错,比亚迪在IGBT研发初期,在功率小、逆变器性能要求低的秦系列等入门级纯电动车进行试点应用与搭载,如今比亚迪车IGBT装车量已累计超过60万只。

诚然,中国 汽车 产业发展依然是“大而不强”,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变的主基调,在芯片、电子架构、三电系统方面仍需打破高筑的技术壁垒,补齐短板,才离真正的 汽车 强国越来越近。

大象转身

站在巨变的十字路口,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面前同样表现得相当坚定,特别是Tier1巨头们更是将未来几乎全盘在新四化中,颇有大象转身的气势:

全球第二大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此前已落实最后一代内燃机将会在2025年投入研发,2030年投产。此后,内燃机将被终止研发,精力将集中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无线充电、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作为变速箱文明奠基者的埃孚也宣布从2021年1月起将不再为内燃机传动系统研发部件,重心将转移到电驱动解决方案。

这是行业生态倒逼出来的默契。当下,内燃机难有增值空间,定义未来 汽车 的将是软件、新能源,零部件企业必须抛开传统的包袱,彻底改变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研发流程、人才结构、供给关系等环节,全面转向更有“钱景”的领域。

同时,随着苹果、谷歌、华为、腾讯等 科技 公司的入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不少车企也在自研软硬件,智能电动 汽车 的供应链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价值链面临重塑。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车企,还是传统供应商,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与技术控制点。特斯拉就给我们起到了一个绝佳的榜样作用,核心部件如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电池等都在坚持自研,并且能将这些关键技术快速迭代与落地,这是特斯拉最的地方,也是市值超4000亿美元,在资本市场碾压丰田的核心原因。

对于中国整体水平偏弱的 汽车 供应链而言,转身无疑是更具挑战性。全球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创新大会道出了当下的国内发展现状:中国 汽车 零部件企业已经拥有10万多家,但销售收入在2000万以上仅有1.3万家。

这是一个非常刺眼的数字,即使主机厂逐渐崛起,作为底层支持的零部件供应链还是如此孱弱。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表明中国要实现 汽车 强国仍然任重而道远。当然,新四化赋予了中国 汽车 产业百年一遇的弯道超车机会,无论是对零部件供应链还是主机厂而言,这都是新一轮博弈。(文:太平洋 汽车 网 曾惠君)

编辑推荐阅读:

台积电即将断供华为 我们的智能 汽车 芯片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