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报告_201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
1.面对市场竞争汽配行业该怎么做
2.中国汽车配件行业在国内汽车产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汽车零部件的行业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政策历程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为主的阶段1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我国全面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进行工业和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六五”开始,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对零部件企业进行有的技术改造,同时根据需要进行技术引进和关键设备引进。到“十四五”期间,汽车零部件重点任务补短板、锻长板,打造安全可控产业链体系,加强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攻坚产业短板问题,抵御“卡脖子”风险。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特点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呈蓬勃发展态势。但在2020年在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汽车产量急剧下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销售收入下滑;得益于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国际国内双循环及促进汽车消费等政策有效促动,肺炎疫情对中国汽车销量影响相对较小且恢复迅速,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遭受冲击相对较小。危机中孕育着变革和机会,2020年行业淘汰、产业融合、整合加剧,头部企业逐步凸显,数字化在整个产业链加速渗透。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四大特点。
中国汽车零部件价格及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
从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现状来看,汽车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非常依赖于海外进口,电子元器件领域涨价的幅度较为明显,由于核心生产商来自于日本和韩国,出口的难度和生产难度骤增,直接导致部件因此而大规模涨价。MCU价格上涨30%以上,而MLCC、电阻、硅片、面板和LED芯片等价格上涨1-2倍,目前海外的停滞极大的影响力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转。汽车零部件价格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总体上看,短期内各类汽车零部件市场价格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再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表现来看,近年来受车市销量低迷影响,自2018年起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速放缓,2018年全年零部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现象。2020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但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经初步统计2022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63%。
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规模有望突破4.8万亿元
受益于国内外整车行业发展和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几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增长期将结束,更加趋向于稳健发展。
尽管在疫情影响下汽车消费市场转冷,但来自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为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行业长期向好势头不变,随着技术创新,我国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前瞻预测,至202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8万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面对市场竞争汽配行业该怎么做
8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从旧件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为和市场秩序进行规范。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汽车行业节能降本有较大意义,此次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办法》有助于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发展。未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有望成为汽车行业新增长点。
首次定义零部件再制?
对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办法》首次给出明确的官方定义:“再制造是指符合国家再制造标准,即对功能性损坏或技术性淘汰等原因不再使用的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的过程”。
根据《办法》,从事再制造的企业需满足8项条件,包括“具备能满足再制造生产的旧件回收能力;具备拆解、清洗、制造、装配、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具备检测鉴定旧零部件性能指标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立并实行产品再制造的相关技术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等。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始于2008年。当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14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成为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2009年1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又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将“再制造产业化”列入循环经济重点工程;2012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批33家再制造试点企业名单及实施方案;2013年,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前桥、后桥、车架“五大总成”曾长期取严格的销毁政策。直到2019年6月,我国施行《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中,不再要求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强制回炉销毁,这给为试点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进入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提供了便利。
为避免报废汽车“五大总成”部件用于其他非法用途,《办法》要求,再制造企业应当将收购的报废汽车部件用于本“五大总成”企业的再制造,不得进行转卖;未用于本企业再制造的部分,应作为废材料交售给冶炼或破碎企业。
蓝海市场待扩容
对于为何会制定《办法》,国家发改委方面解释称,是为了“加快再制造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明显降低。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汽车变速箱材料总重量仅约45公斤,如果将其作为冶金材料对外销售,只能卖出几百元,如果通过零部件再制造的形式进行处置,价值将至少超过3000元。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我国再制造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能力超过?15?万台,发电机、起动机等部件生产能力超过?160?万台。2019年,全国机动车回收数量为229.5万辆,同比增长15.3%。
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参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产值已超过40亿元。其中,发动机再制造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3家,分别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无锡大豪动力有限公司、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回收利用问题也开始引发外界关注。今年5月,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向有关部门建议称,当前新能源汽车实际行驶15万公里后就面临着淘汰与报废,但新能源汽车基础核心零部件系统,如电驱动、电机、电池、铝基车骨架等,仍具有较高重复再使用价值。
麦肯锡发布的全球后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9-203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10%-15%的增速;到203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达4.4万亿元,汽车再制造业发展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破除三大障碍
尽管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前景广阔,但该行业尚不成熟,也存在不少疑难问题和关键环节有待解决和厘清。
在上游回收端,由于旧汽车零部件回收体系不健全,再制造企业在获得原材料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崔东树表示,全国报废汽车拆解企业至2018年仅有约500多家,不仅数量与10年前几乎相当,而且大都规模偏小、产能偏弱,难以应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如何进一步畅通旧汽车零部件的回收交易?《办法》提出,再制造企业应当构建合理的逆向物流体系及旧件回收网络;鼓励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通过售后服务体系回收旧机动车零部件用于再制造;鼓励专业化旧件回收公司从维修渠道为再制造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旧件。
在中游生产端,虽然国家已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但由于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生产环境差异较大,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对于该问题,《办法》提出,国家支持行业协会依据本办法确定的原则和条件制订再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并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认证基本规范制定相关认证规则。再制造企业应用与原型新品同等或更加严格的标准,对再制造产品进行包括使用性能、经济性等在内的质量检验。
在下游消费端,公众接受度低也是影响再制造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2018年,某消费者因所购全新奔驰汽车的发动机使用再制造件曾投诉4S店,并要求4S店更换全新发动机。张翔表示,很多消费者不愿使用再制造零部件,所以再制造零部件主要用于维修行业,用在新车上的比例非常少。
对此,《办法》提出,鼓励企业开展再制造产品宣传,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培育再制造产品市场;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鼓励机关、部队等公共机构在汽车维修中优先使用再制造产品。
除宣传层面,《办法》还要求相关企业为再制造零部件提供完善服务,以消除消费者顾虑。其中,再制造企业应“对所生产销售的再制造产品提供与同类新品相同的质量保证及保修标准”,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支持再制造产品进入自身售后体系销售”。北京商报记者?刘洋?濮振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汽车配件行业在国内汽车产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面对市场竞争,汽配行业要加快产业兼并重组步伐。如果没有大的零部件企业出现,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在国际上就没有话语权,购成本也下不来。国内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部件产业若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效应。
十一五期间,整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为零部件企业实施产业整合、优化升级提供了条件和有益的借鉴,零部件企业要审时度势,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自觉、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2.加大研发力度。从相关机构获悉,零部件车企研发排名中名列前茅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凤毛麟角,前44位中更是几乎没有。面对跨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上巨大的投入,国内自主车企应该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尽快弥补研发上的短板。
3.系统化的发展。按照系统开发、模块化配套的发展趋势,零部件企业应与整车企业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首先建立和形成为自主品牌整车配套的汽配供应体系。以商用车、经济型乘用车为突破口,积极参与整车企业的产品开发,整合相关零部件,不断提高系统零部件开发水平,逐步建立完善零部件生产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形成零部件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这一方面应予以中小企业政策扶持。
汽车零部件的行业发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伴随着我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发展壮大,从世界格局来看,我国零部件行业无论是横向规模发展还是纵向技术升级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本土零部件产业格局呈弱、小、散的状态,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是缺乏规模效应,且关键零部件领域几乎全被外资占据,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及成本。在汽车零部件全球购的背景下,具有技术和研发优势及规模优势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报告显示,中国零部件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2万亿,产业规模大,但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有2万多家,平均每家企业产值仅为0.6亿元左右,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以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龙头博世为例,2010年销售收入近500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仅为33亿美元。核心部件研发能力弱,本土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及消耗型产品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成本及成本,不掌握高端产品技术且缺乏研发能力。2009年汽车工程学会对零部件行业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跨国公司5%的平均水平。
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弱是阻碍该行业发展的软肋,目前自动变速箱、ABS、安全气囊等产品仍然是国内空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垂直化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少数高技术含量产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是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仍无法进行商业应用。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没有整车的自主品牌,强大零部件体系的研发创新能力难以迸发,没有强大零部件体系的支撑,自主品牌的做大作强将难以为继。
2005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
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
2007年1-11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83,525,50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3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63,529,26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4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8,487,36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61%;截至2007年11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7,171家。
从2010年1-10月份的行业运行情况看,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总额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进出口额也双双增长,但进口产品以变速箱及发动机零件等高利润、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以轮胎、电子仪器仪表等进入壁垒低、利润薄的劳动密集型和消耗型为主。下游整车行业在一定时期产能过剩,虽然2010年在国家的各项刺激政策下出现了非常规的高速增长,但2011年产销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受其影响,零部件行业下半年可能会承受较大利润的压力。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上下游两头受挤,行业面临双重压力零部件行业是两头受挤的行业,对上下游缺乏议价能力。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钢材、橡胶、塑料、织物等,其价格最终由钢铁、石油、天然橡胶等大宗商品价格决定,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通过对上游商品价格走势的判断规避风险。同时,下游整车制造商多为大企业大集团,在与零部件厂商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谈判能力强,能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汽车零部件行业,因此,零部件实际上处于两头受挤的“三明治”夹心地位。
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幅。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配行业规模产值可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量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300万辆,跃居全球第一,到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900万辆,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
随着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汽车零部件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翘楚,详见《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100%、100%和91%、69%。
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整车企业并形成专业化零部件集团,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际著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引进技术合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国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购”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国内市场将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左右。
在一定时期,虽然全球经济整体下滑,但根据近四到五年的实际购实践,中国购的成果并不像大量公司预测的那样乐观,几乎80%以上的公司没有达到他们购量和购降成本的目标。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中国购面临的压力更大,国际购商已经将目光同时转移到越南、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其它国家与地区。从以上看来,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仍将加速增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