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零部件装配制造及供应链总部基地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_全球汽车零部件购平台
1.一文读懂东风汽车集团旗下整车产能规划布局
2.湖北的零部件厂商复工,全球汽车产业链终于又可以运转了
3.“JIT”供应链政策是否会对电子零部件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4.汽车制造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
5.成功案例:福特汽车RFID供应链管理出奇效
6.千万亿市场规模 谁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
新型冠状对整个汽车行业造成了连环冲击。由于多个省份规定非必需行业企业开工日期延迟至2月10号,零部件工厂的停产给汽车厂家带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麻烦,很多车企宣布推迟复工时间。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日前,北京奔驰向天津市以及天津武清区发函,请求特批其在天津武清的19家零配件供应商提前复工。函件称,北京奔驰已经进入停产倒计时的危急时刻,而如果2月10日不能复工,其单日损失将高达4亿元。
这份2月6日发出的函件上,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表示,“公司仅有一天安全库存,一旦停限产超过一天,都将导致北京奔驰停产。如果北京奔驰不能在2月10日复工,经济损失每天将超4亿元人民币,这也将为京津冀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北京奔驰因此恳请天津市武清区人民给予此19家供应商以下许可:1、允许北京奔驰供应商2月8日可以将成品库存运往北京奔驰;2、批准供应商2月10日正常复工。
不只是北京奔驰,很多厂家都遇到这样的难题。因为中国是全球汽车零部件购中心,我国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了10万家,受疫情影响,大部分零部件企业都按相应省份的规定,在2月10日之后复工,疫情严重的湖北省,企业不得早于2月14日。
而博世、德尔福、法雷奥、弗吉亚、伟世通、安波福等国际主流零部件企业在湖北省都设有生产基地,它们是车企的重要供应商。这对汽车厂家的影响非常大。
大咖了解到,湖北以外的零部件厂理论上可以在2月10号复工,但受外地员工难准时返程、物流影响原材料供应等问题,近期的复工率也不高。有零部件工厂负责人表示,2月10号的复工率最多只能达到40%-50%。
受疫情影响,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现在处于逐步恢复过程,日产、丰田、现代、起亚等企业相继推迟中国工厂的复产。其中,湖北以外的工厂准备最早于2月17日重启生产,而湖北工厂的重启日期尚未确定。
大咖了解到,受零部件供应限制,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将停产。不只是国内,全球汽车产业都会受冲击。
据日媒报道,日产汽车位于日本的制造工厂将暂时停产,原因是从中国购的汽车零部件中断。这也是日本第一家因肺炎疫情而被迫停产的汽车制造商。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日前发布警告,如果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无法恢复生产,公司在欧洲的一家工厂可能在两到四周内暂时关闭停产。
这种情况在过去也发生过。2016年因为日本大地震,一些来自日本的关键零部件供应中断,全球很多汽车企业的生产也受到影响。
大咖点评:
由于中国是全球汽车零部件购中心,目前中国零部件供应不畅,将影响全球汽车产量、销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文读懂东风汽车集团旗下整车产能规划布局
中国汽车行业的外部环境和汽车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2009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汽车产销井喷的一年,全年最终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 万辆,超过美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汽车市场,而且还是最重要的汽车低成本制造与供应基地之一。现阶段中国汽车行业的外部环境和汽车企业的内部环境都处于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中国汽车行业外部环境分析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提速2005年, 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占全球汽车市场增量的23.2%, 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成熟汽车市场相比,中国汽车行业依然处于快速成长期。1991年到2005年,汽车行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特别是轿车的产销量增长趋势明显。 外资的纵深化以及民营汽车资本的崛起改变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截至2005年,中国汽车整车制造商(包含内资、 中外合资、 港澳台资企业)总数已达到145家, 国内外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日趋激烈。产能过剩 利润趋薄2005年中国汽车行业产能为800万辆, 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 且在建能力220万辆, 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产能过剩和激烈的竞争致使国内汽车销售价格一降再降, 加之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全行业利润率出现下滑。客观地说,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已经拨下了"暴利"的外衣,利润逐渐我们将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同类汽车价格进行比较会发现,许多车型在中国上市的时候价更高,尽管日后销售价格会逐步下调,但降价幅度无法确定。从同款车型的中美价格差异分析得知,造成中国市场高价格的原因,包括增值税、利润差异、 零部件成本差异及运营效率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款车型在中国生产总成本理应降低,但是由于合资企业及国内汽车企业存在生产率较低、库存成本高等运营问题,反而使汽车制造成本上升了5-15%。
向海外市场扩张近几年, 中国本土汽车出口至海外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来看,轿车的出口数字都微乎其微。 而且, 目前中国轿车的出口市场仍然以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为主, 通过低价策略出口并组装中低端车型。 对中国轿车制造商来说, 大规模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整车出口相比,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优势逐渐突显。 2004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到107.9亿元,是轿车出口额的128倍。 2005年零部件出口额继续增长至152.35亿美元, 已经实现了贸易顺差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五大零部件供应商, 世界汽车巨头也陆续开始在中国进行大额零部件购。但是,目前汽车零部件的出口主要以耗材多、 劳动密集、 技术含量较低、 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为主。当然,海外市场的扩张不仅仅局限于出口的形式。近几年,中国汽车制造商积极寻求海外优势,通过兼并收购来快速获取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市场扩容 竞争加剧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向私人消费时代转型。 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的稳定发展, 为汽车市场规模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中国汽车产业 “十一五 “发展规划纲要》 的颁布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 技术标准的出台, 汽车行业将进一步向规范化、 法制化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环保汽车的推广, 使汽车消费环境加快改善; 车型丰富、 车辆价格稳中有降、 二手车流通市场逐步规范, 将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车热情。传统汽车企业纷纷扩大中国市场投资规模, 加之民营企业陆续参与竞争, 明天的汽车竞争局势将更加激烈。国家引导和鼓励生产低能耗、 低污染、 小排量汽车的政策的出台, 推动了汽车产业格局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并可能为小排量汽车的产品竞争带来新一轮的振荡。 因此, 如何提升价值链运营效率、 加快推广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是中外汽车企业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刚刚进入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来说, 首先面临的则是产品规划、 渠道网络拓展、 自主品牌创新等课题。
汽车零部件指向全球尽管中国本地汽车制造商开始加速轿车出口, 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 “国际化 “还有很长的距离。 轿车出口就像开启海外市场的一枚钥匙, 后续的渠道拓展、 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才是更严峻的考验。 相对而言, 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逐渐向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发展和转型。目前大多数跨国汽车制造商已经将零部件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等低成本国家转移, 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如万向集团等, 都在积极的融入国际市场。2010年, 中国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 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面临巨大商机。 而汽车零部件专业制造水平的提高以及零部件支撑体系的完善, 将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升企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用户需求变化多样, 新技术层出不穷明天的客户需求是怎样的, 今天的汽车制造商能够了解多少呢?随着汽车品牌和车型的多元化, 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 差异化, 他们的使用习惯、 消费喜好、 品位和追求都在迅速的变化。 在产品性能和价格方面, 用户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且技术与市场的融合将催生出更多新的服务与商业模式。 例如, 软件及无线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将逐渐代替许多机械系统的功能。 颠覆性的先进技术要求传统汽车价值链必须随之进行转型与变革。拓展新业务-汽车与二手车服务除了新车销售, 未来汽车制造商的非核心业务将更加丰富, 如汽车与二手车交易服务等。随着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起步、 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成熟, 汽车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 政策的出台引入了竞争机制, 并简化了二手车交易程序, 二手车市场趋向良性发展。 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说, 拓展汽车、 二手车交易等多项服务, 不仅能够“吸引新客户 “, 而且有利于维护长期客户关系。中国汽车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近十年内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是与世界一流的汽车制造、 服务和生产流程相比, 企业内部运营及管理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 大部分轿车制造商还面临着与合资伙伴协作的各种分歧。 被访者普遍反映,中国至少需要10-30年的时间才能逐渐赶上竞争对手,他们认为三个最大的差距在于: 零部件的设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商业管理技能与经验。汽车行业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汽车制造商不仅要解决自身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问题,还需要处理好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关系,加强与商业伙伴的协作。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认为, 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最大挑战在于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汽车行业生态系统的独立、分散甚至对抗的关系, 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价值链协作,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价值链协作创造商业价值面对日新月异、 动态变化的汽车行业, 由 “独立” 向 “协作” 的商业模式转型已经成为应对行业趋势的重要手段, 这种协作不仅存在于汽车制造商与外部伙伴(如供应商、 经销商)之间, 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协同工作。 价值链伙伴通过制订共同的目标、 共同决策、 分享各自的能力和优势、 整合业务流程、 提高共享信息的透明度,来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 改善成本结构、 优化业务流程, 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最终释放隐藏在价值链中的商业价值。价值链系统是环环相扣的, 对汽车制造商来说, 清晰的商业战略、 高度关注执行、 加强内部及外部的价值链协作是汽车制造商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就产品开发、 供应商管理、 生产管理、 分销与渠道管理、 市场销售与客户服务这5个领域的关键运营挑战进行深入分析, 特别是针对中国轿车制造企业目前最困惑的问题, 提出一些可实施性的建议。协作与自主开发并举为了弥补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 有资金实力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考虑购买所需技术或者并购相关企业。在技术平台上进行二次创新, 通过国际优势的整合, 加速了产品研发的进程, 驱动了企业的业务增长。 当然, 在收购过程中, 选择合适的目标、 有效的操作和执行、 成功管理并购后的整合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购买相关技术, 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国外汽车厂商及供应商的合作。 例如, 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利用合资伙伴的帮助, 改进汽车产品研发流程, 提升研发技术水平。 这就充分证明, 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加强与合资伙伴的协调, 发挥合资企业的优势, 突破关键技术, 建立自主品牌。为了及时应对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企业可以考虑与国际先进的汽车工程服务公司紧密协作, 适当外包部分工程设计服务。 根据被访者的反馈, 欧洲有大量优秀的汽车工程服务公司, 在汽车设计、 原型、 动力总成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加强产品的研发设计水平。 与跨国公司及国内外零部件供应商协作的关键, 是要从"集成"的观点来协调不同项目周期、 不同合作伙伴的工作, 使产品高质量准时交付。然而,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就必须提升自主产品开发能力, 逐步积累完善的产品开发流程。 另外, 研发创新还要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自主研发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需要长期不断的资金投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例如, 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逐渐积累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
与供应商创建共同经济利益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汽车利润的大幅下滑, 汽车制造商不得不严格控制零部件成本, 这使得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常常居于劣势地位, 受到内外挤压。 在供应商看来, 与汽车制造商沟通不顺畅、 信息不对称、 生产与供应流程不协调、 缺乏信任, 是造成供应商与汽车制造商无法紧密协作的主要原因。 例如, 汽车制造商通常表现为:与供应商只建立短期合作关系;缺乏对供应商业务的深入理解; 公司策略、业务方向及组织结构经常变动,使供应商难以预期长期回报;只看重短期的成本压力,忽略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坚持使用企业独特的流程和系统,拒绝双方信息共享。而汽车制造商认为, 零部件供应商在质量管理、 资金投入、 企业规模、 人员素质、 信息化基础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 汽车供应链系统是环环相扣的。 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必须加强供应链协作, 共同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以形成共同经济利益, 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这种协作关系的建立, 需要双方的彼此信任与共同努力。 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厂商都需要提升或变革内部管理体制、 加强信息交互;需要对品质管理、 产品开发及购等流程达成一致;需要加强关键零部件的库存状况和内部生产等信息的共享, 并适当整合双方的业务流程以加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速度。 有时甚至需要制造商帮助供应商理顺业务流程, 提升管理水平, 使双方的业务与合作达到"共赢"。制造商还可以通过组合优化各种供应链关系, 如协调好零部件制造商、 零部件服务提供商、 物流伙伴的协作, 来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运营效率。优化生产与物流目前大部分中国汽车制造商依然用"推动式"的生产模型, 他们纷纷扩大产能, 增加生产线进行规模化生产。 推动式模型使生产线使用缺乏灵活性。 针对这个问题, 欧洲一些汽车制造商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按生产付费(pay-on-production), 它将固定设备与整个生产流程外包给供应商, 最终以生产的车辆为单位付费。 例如福特Fiesta车型在德国的生产线就是由它的供应商Eisenmann投资、 建设并运营的。 这种合作方式提高了整车装配线的灵活性, 缩短了车辆制造周期, 降低了总装的成本。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根据国内实际情况, 部分借鉴欧洲制造商的模式, 例如, 可以适当地加强与供应商的合
作, 将"分装线"外包给供应商, 这样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市场响应。 这种外包方式对供应商的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双方的协作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高效的协作要求双方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定义的生产任务、 完整的需求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 开放的组织、合理的流程设计以及共享的IT及通信平台。 随着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水平的成熟与双方协作的日益默契, 供应商在整车生产装配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汽车物流是集现代运输、 仓储、 保管、 搬运、
湖北的零部件厂商复工,全球汽车产业链终于又可以运转了
一文读懂东风汽车集团整车产业布局。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疫情仍相当严峻。而处于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武汉,为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在此特殊时期,我们关注武汉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持续关注各大汽车集团旗下产业和产能布局,此次盖世汽车编辑部经过多方数据搜寻,对东风汽车集团旗下车企布局及产能规划进行梳理,以供行业参考!欢迎持续关注!
关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是中央直管的特大型汽车企业,总部位于武汉,现有总资产3256亿元,员工16万多名。东风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军车、关键汽车总成和零部件、汽车装备以及汽车相关业务。事业分布在武汉、十堰、襄阳、广州等国内20多个城市,在瑞典建有海外研发基地,在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建有海外制造基地,在南美、东欧、西亚等区域建有海外营销平台,拥有法国PSA集团14%的股份,是PSA三大股东之一。经营规模超过400万辆,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2位;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位居世界500强第6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3位。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大道1969号,是东风汽车公司全资组建的集制造、销售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事业单元,在东风自主品牌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肇端于2005年7月。经过两年的运作,2007年7月25日,东风乘用车事业部暨事业部党委作为东风汽车公司新兴事业单元挂牌成立。2009年6月9日,东风汽车公司根据乘用车事业发展需要,将东风乘用车事业部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东风乘用车公司已投产并上市东风风神2020款AX7/经典AX7/?AX3/AX5/AX4/?L60/?A60和东风A9等系列车型,以及新能源车型东风风神E70等系列车型,产品布局实现了SUV+轿车+新能源三线并进。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柳汽)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广西柳州市,企业性质为国有全资控股公司,股权结构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5%、广西柳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5%。公司占地面积约5180亩(345.4万平方米),现有员工5700余人,主要从事商用车和乘用车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旗下拥有乘龙汽车、东风风行两大品牌;商用车涵盖牵引车、载货车、自卸车、专用车、纯电动物流车、纯电动环卫车等系列产品,乘用车涵盖MPV、SUV、轿车、纯电动MPV和纯电动轿车等系列产品。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小康汽车公司)是由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各持股50%组建的混合所有制大型整车企业,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包括:东风风光品牌乘用车、智能汽车和东风小康品牌微车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公司现有员工6000余人,在湖北十堰、重庆江津和重庆沙坪坝三地均布局有四大工艺齐全、装备精良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2013年公司发布“东风风光”品牌智能乘用车,目前拥有风光E3新能源汽车、风光580Pro、风光ix5、风光580、S560等系列SUV、风光330、风光370等系列MPV。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各出资50%共同组建的整车生产经营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16日,注册资本5.6亿美元。公司拥有员工12405人,目前共有三个生产工厂,其中一工厂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二工厂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三厂占地面积98.3万平方米。公司拥有具备强大研发技术力量的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冲压、焊装、合成树脂、涂装、发动机铸造、机械加工、传动轴、发动机装配及汽车总装等先进工艺生产车间。
2004年4月1日,东风Honda第一工厂投产。?2012年7月10日,东风Honda第二工厂投产。2019年4月12日,东风Honda第三工厂投产,年产能达到12万台,并达到新能源汽车生产条件。三个工厂2019年整体产能提升至63.2万辆/年。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重要的乘用车板块,从事NISSAN品牌乘用车的研发、购、制造、销售、服务业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全价值链的汽车企业。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由乘用车公司机关、花都工厂、襄阳工厂、郑州工厂、大连工厂,以及发动机分公司和技术中心组成,拥有员工18280人。
东风日产目前已形成广州、襄阳、郑州和大连四大基地纵贯南北、各有侧重的战略布局。总部花都工厂作为母工厂,着力于NISSAN品牌入门级、中级轿车以及电动车的生产,打造规模化生产工厂;襄阳工厂作为品质标杆工厂,生产NISSAN品牌高端车型,并于2014年11月投入生产东风英菲尼迪品牌车型;郑州工厂主导NISSAN品牌SUV车型和东风启辰品牌车型的生产;大连工厂于2014年10月投产,集中生产NISSAN品牌SUV车型和东风英菲尼迪品牌车型。
东风启辰汽车公司
2010年9月8日,东风日产正式发布自主品牌“启辰”,2016年底“启辰”品牌在未来将与东风日产脱离,成立独立公司。目前旗下乘用车车型有启辰D50、R50车系、R30、T70车系、晨风、T90等。目前东风汽车在郑州拥有制造基地,年产能为45万辆。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5月,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PSA集团合资兴建的乘用车生产经营企业,注册资本金70亿元人民币,东风公司和PSA集团各占50%的股比。神龙公司总部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武汉,建有武汉工厂(含三个完整的乘用车制造单元);在成都,建有成都工厂;在襄阳,建有襄阳工厂;在北京,设立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成立,由东风集团、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韩国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共同投资成立。工厂坐落江苏.盐城,目前已有3个现代化工厂投入运营,年产规模可达百万台。
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雷诺在重组三江雷诺汽车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按50:50股权比例设立的合资整车生产企业,是“东风-雷诺-日产”的“金三角”战略合作的深入发展。
2013年12月2日,东风雷诺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2013年12月16日,东风与雷诺正式签订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合同,并于2014年1月26日获得国家商务部批准。2014年3月3日公司获颁新增40亿元人民币出资后的新营业执照。
在产能建设上,公司按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进行滚动式发展。一期投资总额约人民币77.6亿元人民币,工厂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金口产业园。
一期建成后,公司将实现年产15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树脂五大车间和相应的设施;发动机工厂将形成年产15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包括缸体和缸盖铸造、机加工,发动机装配、试验和相应的设施;同时建设东风雷诺研发中心,满足同步开发和国产化的需要,?研发中心还将承担合资自主产品的研发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导入。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3月,是日本日产株式会社在中国大陆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2004年进入东风体系,是东风和日产LCV(轻型商用车)主要发展基地。2017年成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2.9亿元,现有资产65亿元,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员工近三千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千余人。
公司实行双品牌发展战略,拥有NISSAN、东风两大品牌,多年来稳居国内皮卡市场前三位。具有从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的全价值链业务体系,主销车型为皮卡和越野型SUV。拥有一级经销商200余家,二级经销商近540余家,特约维修站380余家,形成了集整车销售、配件销售、信息反馈、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销售服务网络。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
2010年9月,裕隆和东风在北京正式签约,确定合资成立东风裕隆,东风集团以东风杭州汽车名义,取得纳智捷(杭州)汽车公司20%股权,纳智捷纳入东风集团,并定位为两岸首辆中华民族车。台湾裕隆、浙江中誉和东风集团将分别持股50%、30%和20%。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位于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致力于发展高端华系汽车,在生产高端、智慧汽车产品的同时,还将推出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着眼全球市场,发展合资双方共同注册和拥有的“纳智捷”品牌。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起源于1969年成立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继承了东风品牌商用车事业的主体业务。
东风商用车在中国拥有独立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其年产能达20万台。产品覆盖中重型卡车、发动机、驾驶室、车架、车桥、变速箱等关键总成。其产品为长途运输、区域配送、城际运输、建筑工程及矿业服务。东风商用车产品是专业运营商必备工具,满足现代社会及未来运营需求。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拥有2.4万名员工,中国领先的独立技术中心及10家工厂、分(子)公司。2015年1月26日东风集团与沃尔沃集团以55:45股比组成新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东风”品牌商用车为全球知名品牌。
注:以上内容是盖世汽车通过多方搜集整理,力求精准,然车企规划和车型布局相对调整较为灵活,如上述文中出现有待商榷之处,还请在下方留言,我们会及时更改修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JIT”供应链政策是否会对电子零部件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一副产自湖北武汉制动系统空气软管的断供,直接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Nissan)向其位于马来西亚、美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的全球工厂发出停产警告。
这便是中国湖北——这个几乎所有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们仰仗的零部件生产“大后方”因疫情停产,对全球汽车产业链所施加的“蝴蝶效应”。湖北零部件制造产业圈群踩下的急刹车,让德、美、法、日、韩的汽车企业们,瞬间陷入停摆桎梏。
全球汽车的“骨骼基地”
按国家编制零配件目录编号计算,汽车零部件总成共74种,其中每个总成部件的零件组成数量少则十几,多则上千。倘若将互换及通用标准件,如螺栓、螺母和垫片等一同计算在内,一辆普通家用汽车上,大约装载两万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
两万个零件构架成了一台汽车基础的“骨骼结构”,而这些“骨骼”中的每一块,都需要有相应专业级供应商进行配套生产。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结果,中国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超过10万家,跨国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万家。截止去年12月底,湖北省工商登记在册的零部件集成及配件生产企业总计6025家。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在全国103个汽车零部件开发区中,湖北省以13个开发区的数量位列安徽省(15个)之后,排名第二。其中襄阳市以4个开发区位列湖北省内数量第一,黄冈市以3个开发区紧随其后,十堰市和武汉市有2个,石首市和黄石市分别有1个。
除国家级开发区外,湖北还拥有诸如武汉东湖汽车产业园、金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洪山产业园、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孝感零部件产业园。
湖北汽车工业协会透露说,湖北省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家,包括博世、德尔福、法雷奥、伟巴斯特、霍尼韦尔、格特拉克、埃孚和电装等知名海外汽车零部件巨擘都在湖北纵深布局多年。
其余包括大冶汉龙发动机、三环集团、上海纳铁福、均胜电子、湖北齐星、冠捷显示和福耀玻璃等本土零部件制造商,也都在湖北扎下了根。
这其中,创建于1923年的法国的零部件巨头法雷奥(Valeo)是最早进入湖北的领军者,也是湖北引入的首批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1994年,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以合资形式在荆州落地,成为法雷奥在华首批工厂。2004年,法雷奥在武汉设立了第一个开发汽车照明的技术中心。随后,法雷奥在湖北布局包括空调、车灯照明、动力总成热系统、车灯业务技术中心在内的业务板块。去年10月,法雷奥中国研发中心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
目前,法雷奥在湖北省共有四座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员工总数1900余人。在接受媒体访时,法雷奥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位于湖北荆州的两座工厂已于2月21日正式复工,前期复工为特批,负责救护车及相关抗疫生产。荆州两座工厂复工率达90%以上。武汉两座工厂已在3月中旬逐步复产复工,现处于生产爬坡阶段。”
深耕汽车驱动领域的美国零部件企业博格华纳位于武汉蔡甸经济开发区的工厂在3月中旬正式复工,目前朝着全面复工的状态推进。“工厂现在主要按照客户订单的优先排序进行生产,”博格华纳武汉工厂总经理佘涛在接受《楚天都市报》访时说,“取小批量进行。”
博世中国公关部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生产转向系统的武汉博世华域基本复工了。但是产能每个工厂情况不一样。整体来说,供应链不是问题。现在主要是看汽车市场需求端。”
零部件企业优先复产,全球产业链企稳
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核心要地,湖北零部件企业的重新启动,格外牵动人心。
3月13日的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要支持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先复工复产。
辛国斌介绍,湖北是中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基地,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大众、宝马、现代汽车等一些跨国公司都提出,由于有一些零部件是在湖北生产的,企业的备货存货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复工复产,企业将面临停工和停产的窘境。
国内也有一些汽车企业的配套厂商在湖北,其中广汽集团在国内的400多家供应商中就有156家零部件企业位于湖北。
针对这种情况,工信部一方面组织湖北主管部门,会同企业启动库存紧急保供,解决一些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韩国现代为例,其在国内的线束生产配套企业分别位于湖北和山东,由于线束供应导致现代停产。
于是,工信部协商有关企业迅速复工复产,优先解决这些企业的“堵点”和问题,目前韩国现代生产经营秩序已恢复正常。
“从目前来看,湖北省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在有序复工复产。中国汽车产业的复工复产工作在有序推进,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辛国斌表示。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2019年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额超过60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在华子公司对外出口占40%。更有资料显示,全球八成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与中国制造息息相关。
就在支持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先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召开前的一周,满载着9200个汽车座框骨架与9520个背框骨架的41074次列车从武汉全速驶出,目的地是位于吉林春市的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装卸基地。
这是自武汉因疫情实行的交通管控以来,第一列出发的、运输着汽车零部件与希望的列车。
普华永道中国在2月13日发布的《汽车行业应对疫情挑战四大举措》报告中指出,“全球前十供应商约40%的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处于重灾区。由于汽车产业高度融合且相互依赖度高,短期替换供应商可能性较低,导致重点疫情区域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受阻。”
德勤管理咨询战略和运营团队合伙人冯莉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访时表示,“疫情对行业的长期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小零部件企业的经营性风险,二是‘断供’可能带来的供应链替代和松动风险。”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则认为,“疫情不会改变湖北在全国重要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的地位。湖北零部件产业已经形成集群优势。生产恢复后,鉴于湖北的重要产业地位、运输中心地位等,零部件供应的经济技术条件没有发生变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制造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
JIT的基本思想是避免浪费,节约仓库成本,以期实现零库存。通过让供应商在零部件进入汽车前几小时或几天将零件送到装配线,汽车制造商就可以不用为他们还用不到的零部件付费,从而节省了仓库成本和管理人员。
但随着供应链越来越全球化,汽车制造商越来越依赖单一供应商,这个体系变得脆弱,危机更加频繁。以丰田带头在泡沫经济的环境下实施的JIT确实给汽车制造成本带来革命性的抑制,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幻灭,JIT的生产方式再不改变,除没办法应对将来的产业风险之外,更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世界性的经济问题。
我们应该停止将及时化或精益作为库存管理策略,而应将其视为通过缩短交货时间来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系统。
成功案例:福特汽车RFID供应链管理出奇效
对我国汽车行业而言,随着WTO日益I临近,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竞争压力和国外汽车厂商电子商务的成功应用(如通用汽车公司的B to B电子商务中心:TradeXehange,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联合B to B电子商务中心:COVISINT等)。实施电子商务已成为各大汽车集团的共识,但是在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上、在现有的供应模式、销售模式和管理水平基础E,如何实施电子商务,并且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管理模式的变化,汽车行业电子商务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信息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出发进行冷静的思考和研究。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符合汽车行业特点的电子商务模式汽车工业按照本身的生产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其行业的体系结构具有一个基本模式,即汽车工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汽车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到汽车分销乃至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供应-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近年来,全球汽车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汽车工业市场的全球化与制造的全球化,包括原有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技术转移、全球化的生产加工和材料购、世界范围的分销渠道,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直接并强烈地驱动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注重客户对产品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已突破了单一企业的范围,将客户、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等的相关纳入了管理的范围,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公司的扩展供应链,即全球网络供应链的集成管理,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同步的控制,从而保证“增值”的实现。分散的、单一企业的MRPⅡ/ERP系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满足如上需求,成为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此种模式有如下特点:(1)汽车制造商为了实现全球的广域网络购(iProeurement),要分离许多零部件生产协作配套厂,使它们成为供应商,从而减少低利润的企业,精简公司的投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汽车部件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将组成一个有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汽车制造商将致力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几乎不生产汽车部件的企业,将供应商送来的汽车部件进行最后组装,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福特已经走在其他汽车公司的前面。通用汽车公司也有所动作,它已经将庞大的德尔福(Delphi)汽车部件生产系统公司分拆出去。(2)当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保密,认证体系非常完善,网络用户数星很大,大量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汽车制造商的CRM系统快速形成“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已形成的“定制批越”订单触发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拉动其“批量生产”。CRM对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市场活动、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3)原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第二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汽车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信息流为:上游供应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汽车制造商的iProcurement,汽车制造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客户需求。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购、进货、储存、分拣、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整个商品运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从而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定位于食业内部资金流与物流的全程一体化管理,即实现从原材料购到产成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与控制,主要目标仍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的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分销商和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氽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Internet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与CRM集成一体化运行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5)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健康的经济体系,它无情打击低效率和浪费,自动攻击不合理的利润与迫害性的垄断。网络经济中不存中间人和中间人的抽成(disintermediation)情况,中间人就是一种低效率,网络将使他们绝迹。现有汽车分销商所扮演的就是中间人角色,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分销商经销渠道逐步萎缩,其汽车销售功能由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替代,信息收集、反馈、和处理由汽车制造商的CRM完成,物流配送功能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我国汽车行业现有发展水平下,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追求实现理想模式,而要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汽车行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展开。二、汽车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步骤为了研究我国汽车行业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我们对某大型汽车集团公司进行了调查,此集团的情况在我国汽车行业中具有代表性。集团公司的每年原材料购大约50亿左右,主要的零部件来自其协作配套厂家。集团公司内部投入企业信息化建设费用2000-3000万,由于各专业信息系统委托不同单位研发,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实现效的集成,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效率低下。下游的销售物理网络覆盖全国,比较完善,销售信息由人工或通过Web形式反馈,没有实现分销商和客户信息管理。在此种现实情况下,实施电子商务的方案应该从实际出发,先从供应链的上游材料购人手,然后进行企业内部系统——ERP的实施,最后进行下游销售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实施,形成比较完善的电子商务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实施大型汽车制造集团的原材料B to B的电子商务购我国大型汽车集团公司购的原材料及外协件量大面广、供应商较多,分布地域广,在其全部购业务中,其直接购或称为用于生产制造的购约占到总购的60%-80%,每年购量一般达数十亿元。首先实施汽车集团电子商务购平台,原因可以归纳如下几点:(1)厂家有内部驱动力。电子商务购使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效率高,交易透明化。数十亿近百亿的购量通过电子商务购其成本节约非常明显。(2)对企、世购部门的管理模式稍做变革就可以适应电子商务购的要求,企业的震动不大,从管理的角度看阻力较小,可以很快实施并见实效。而实施ERP和CRM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企业的营销渠道及管理模式做较大的调整,难度较大。(3)容易解决入场问题(鸡生蛋/蛋生鸡问题)。纯粹电子商务,存在供应商先进还足需求商先进,如何聚集大量的供应商和需求商进行交易并且不流失的问题,但实施以汽车制造集团为核心的电子商务购平台,这些都容易解决。(4)电子商务购平台拥有汽车制造集团丰富供应商和交易量等,赢利模式较好,竞争门槛高。对大型汽车集团公司,无论是购生产性产品或营运性产品。都可以电子商务购平台与供应商洽谈购物料的价格,可以取的方式有招标(包括公开招标和限制招标两种)、反向拍卖(即购方列出所要购买的物品,邀请多家供应商进行逆向报价,用这种方式町以充分地让购价格趋于市场价格,其至更低。(二)大型汽车制造集团内部业务系统的建设与集成-ERP准备阶段对大型汽车集团公司来说,历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较大,但平台不统一,形成各个信息孤岛,效率小高。甚至对同一种业务(如设备管理),不同的二级厂家请不同的机构开发,形成互不兼容的业务系统,集团公司迫切需要每个业务系统在公司内的统一和各业务系统的集成。此阶段主要工作为:(1)对集团公司内部的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对现有的人力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物资库存、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专门业务进行分析,实现同一业务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统,在开发技术上要与web技术相适应。(2)各业务信息系统实现集成,为以后实施功能完备的ERP系统的做准备。(三)零部件供应模式的变革及企业ERP系统的扩展随着WTO的临近,汽车行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不可避免。第一,整合整车生产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间的关系,整车生产企业退出大部分零部件生产领域,加大零部件生产企业的重组力度。组建零部件生产集团,在合理的产业内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共同发展的机制。第二,产业内部科技开发力量的整合,形成相对集中的科研力最和队伍。此时企业电子商务的建没主要工作为:(1)电子商务购平台的购由面向原材料供应商为主,逐步转到面向零部件供应商,购业务也逐步转向零部件购。(2)ERP系统中的功能要随之扩充,增加对OEM的管理,包括OEM设计、OEM制造、OEM购管理,以及整车设计,整车制造管理,这由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生产企业、设计单位与整车生产企业战略联盟决定。(四)汽车集团公司战略同盟的形成,购平台应用范围扩展到汽车集团公司战略同盟范围企业联盟已成为跨国公司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战略,合作范围已由生产领域扩展到科研开发领域,合作方式由联合开发、合作生产、委托生产、零部件互供等,进一步扩展到竞争对手的股权合作。跨国公司的经验证明,在市场竞争日臻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联盟是实现优化配置,降低生产和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提升企业联盟参与者竞争力的霞要手段。行业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中的企业最有可能首先在共同购上进行合作。如美闰汽车业三巨头共同出资组建合资公司,通过网上交易,统筹三大母公司的零部件购业务。因此购平台应用范围要扩展到汽车集团公司战略同盟范围。(五)销售管理的纵向扩展汽车集团公司物理销售渠道信息流集成,企业ERP系统中的销售管理范围逐步纵向扩展到对汽车经销商及服务维修商的管理,形成企业销售及售后服务系统,它应包括市场营销、分销网络、服务维修等管理,同时汽车集团公司对物流配送网络也要进行管理,所以销售管理也应包括配送中心管理,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基本形成。此时的主要工作为:(1)加强企业分销渠道、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建,形成物理渠道销售、维修、服务信息流的快速反馈。提升物理销售渠道的效率。(2)基于企业销售及售后服务系统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实施。(六)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形成网上支付,安全,认证非常完善,网络用户数量很大,大量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形成“批量定制”成为可能,以“批量定制”拉动“批量生产”,企业销售及售后服务系统逐步从经销商,服务商的管理向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管理过渡,经销商网络逐步萎缩,其物流功能逐步转向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流功能直接由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承担,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直接面向千千万万的单个顾客,其功能转向客户关系管理,CRM形成。汽车行业实施电子商务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如何实施,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汽车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相适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而不能一蹴而就,不且实际的追求大而全。本文只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做了初步探讨,文中各个实施步骤的详细结构图和对应的功能模块另文给出。
千万亿市场规模 谁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
伴随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以及美国国防部(DOD)等军方代表的相关强制性指令,RFID技术从一项不起眼的新型无线技术发展到如今的程度——如火如荼的燃遍了整个地球。
尽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对汽车行业应用RFID技术提出任何强制性要求,不过汽车行业也已经产生了许多使用RFID技术的成功案例,RFID射频快报曾经于近期对瑞典汽车经销商——Holmgrens Bil使用基于Wi-Fi技术的RFID实时追踪定位系统对卖场的1000余辆汽车交易活动进行实时精准管理的案例做过专题报道;经过粗略统计,在汽车制造供应链环节使用RFID技术的企业数目呈增长态势,抛开国外众多案例不说,在中国,已经有了重汽集团和台湾裕隆汽车导入RFID技术的先例;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不久的将来,全球汽车行业也会像物流与零售行业一样,RFID随处可见!
在RFID总体发展不平凡的2005年,北美TNT物流公司推出了第一款RFID识读设备,主要是为汽车行业提供实时可视性操作管理、提高库存(清单)管理效率和防止复杂供应链的中断等问题的,最初的试验是在福特的卡车装配车间进行的。
北美TNT物流主要面向大的国有私有企业和一些中型企业提供设计、实施和运作复杂供应链解决方案,最初的目标是为福特的供应链提供RFID技术,加强供应链创新管理并增加汽车行业的附加值。
作为这次试验的一部分,WhereNet提供的有源标签技术和无线网络传感技术被充分的利用,这些设备安装在福特的车间实现实时定位、提供实时信息,TNT的材料排序中心(MSC)也安装了相关设备。这个中心面积375000平方英尺,可以实现福特产品的接收、包装和运输等一系列工作,产品材料按照设定的顺序运送到生产线上。RFID识读设备安装在MSC的门口处,读取材料上的RFID标签信息及ID编码。通过自动获取数据,系统可以确定材料是否到达是否被充分的利用。此外,福特RFID系统还可以与一个高级运输系统(ASN)功能相结合,获得材料在途的定位信息。
还有一些其他用途,例如系统可以自动监测货物装卸过程,实行跟踪监测和实时定为控制以及促进MSC和装配车间的交流等。为了防止操作中断和减少手工操作,福特用了Tibco提供的实时控制软件。当福特公司的全部供应链环节都参与进来,RFID系统就可以提供实时监控,其中涉及到材料供应商、排序中心、生产车间以及产品配送环节等多方面配合。
排序中心可以为福特装配线提供零部件、排列材料次序以及提供分析仪表等,零部件可以靠工人通过塑料看板传递,一般传递的零部件不会超过35英镑。排序操作主要是将需要的材料按顺序送过去,一般都在1000-2000英镑,需要用叉车运输。尽管仪表比零部件还小,但是一次运输500多英镑,也需要叉车运输。在使用RFID技术之前,大部分都是用手工操作,流程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中断,像运输延迟、零部件缺失、错放以及丢失等现象很普遍。
WhereNet的RFID有源标签每四分钟发射一次信号,可以被安装在TNT排序中心和福特装配车间的RFID读卡器接收到,这些标签数据信息可以被集、分类、评估以及分析总结。福特还安装了图表分析软件,在叉车上安装一个可便携式电脑,用来分析数据。为了使用RFID技术,TNT用了一系列的软件,像仓库管理系统、仓库跟踪系统以及WhereNet的可视软件等,这些软件全部通过Tibco的中间件整合起来。
TNT使用WhereNet公司的有源RFID解决方案,随着福特不断提高RFID标签要求和使用传感器,WhereNet的软件和基础设施也不断改进,随着供应链中的不同部分的加入,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RFID技术对于制造业和零售业的潜力很大,TNT和早期的使用者都切实感受到了这项技术带来的益处了,它可以优化操作和提高效率。通过使用Tibco的二代有源RFID软件,TNT可以很准确的按照订单完成任务,可以按时为客户发送货物和提供实时信息。
这次合作整合了福特、TNT、WhereNet和Tibco的力量,现在RFID有源项目实施非常成功,实时控制管理在各个平台运转良好,同步协调性也很好。福特认为,如果能够实现全球化的供应链整合,那么RFID技术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2月18日,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发改委目前正在对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零部件再制造区别于“翻新”和“附厂件”。据相关专家介绍,与原厂新品相比,再制造零部件在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一致。有资料显示,再制造零部件可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尚不成熟,再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加紧研究建立再制造管理规范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此次发改委公开表示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就是国家对零部件再制造业务的一次顶层设计。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究竟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国家在此时期重提零部件再制造?零部件再制造拥有多大的市场规模?谁又应当是这次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汽车预言家第一时间连线业内人士,梳理零部件再制造背后的商机。
1
10年推广原地踏步的零部件再制
汽车预言家经过梳理发现,我国有关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再制造产业化”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之一。
尽管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伴随中国新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这一节能、环保、甚至具备光环的市场,始终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体系。
根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
在技术方面,零部件再制造商必须用先进技术恢复原机的性能,并兼有对原机的技术升级改造,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要达到或超过新品。此外,再制造企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
特别注意,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修”,而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式。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但是对于汽车再制造业而言,市场不成熟、准入制度不严格、监管不到位,考量再制造对象的条件不统一、尤其缺乏明确的再制造企业管理和规范标准,造成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停滞不前。“尽管一直在提倡,但产业规模十分有限。”
该分析人士的认识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有专家举例表示,比较灰色幽默的是,提倡了十年,直到去年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才不算“违法”。
据资料,2001年,针对违法生产、销售拼装车牟利,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交通部联合多部委联合下发《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在这份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拆解的“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这实际上造成了可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十分有限,五大总成基本上只有废旧金属一项回收形式。
关于“五大总成”只能够作为废金属回炉的规定是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法律障碍。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是再制造企业获得稳定旧件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个旧件渠道从法律上没有打通,再制造难以发展起来,分析人士表示。
这一法理缺位直到2019年才得到根本解决。2019年新修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对此前规定中的五大总成不得回收进行了修订,明确经过溯源登记,五大总成可以交由资质企业进行零部件再制造。
在分析人士眼中,确立了政策合法性后,发改委再提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体现了一个很明确的政策引导方向。
除了法理性的矛盾外,有观察人士还指出了我国目前零部件再制造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产业公信较低;二是零部件再制造流通市场渠道不健全;三是政策法规对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支撑仍不足,零部件再制造缺乏统一标准;四是公众意识跟不上。
有来自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人士表示,相比政策、商业模式上的困境,公众认知度不足是摆在再制造产业面前的最大障碍。零部件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十分陌生,再制造产品更被普遍认为是二手翻新货;另外,我国汽配和维修市场还有大量的副厂件,给用户消费造成较大困扰,导致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
多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消费者态度转变需要长期过程。但首先要让再制造零部件有渠道进入汽车后市场,才能逐渐实现认知扭转。但现在的情况是,零部件再制造仅仅停留在少数圈层消费,远没有大众化的渠道铺设。
有相关报告表示,自2011年开始,我国的报废汽车数量递增式增长,预计2020年将逼近1850万辆。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汽车数量急剧攀升的挑战,废弃的绿色回收利用必然要尽快上升至实际可操作层面,尤其是零部件的再制造市场的培育。”
2
零部件再制造或将创造超千万亿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欧洲的平均车龄是9年,美国市场为10-12年。欧美两大汽车市场的零部件再制造占到汽车后市场50%的份额;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车龄仅为4.5年,再制造份额只占2%-3%,仅为欧美汽车市场的十分之一。
无论是消费者车龄的提升还是在后市场规模的提升,都会产生巨大的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在诸多学者看来,废旧零部件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拥有完善的发展体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实践, 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相比之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从欧美成熟经验来看,零部件再制造在促进汽车产业链发展和节约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据此前美国零部件再制造协会报告:“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约70%材料,节约成本达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有专家举例表示:以一台平均5公斤的电机再制造与制造一台全新的电机相比,可以减少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2%的铜,节约18%的铝。按照1年50万台再制造电机核算,可减少4500吨二氧化碳排放,其生态效果相当于种植360公顷成熟森林,节约消耗铜300吨,节约消耗铝450吨。
相关分析专家表示,零部件再制造从工艺和技术上有着先天的节约优势。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大,后市场需求旺盛,应该大力发挥再制造零部件的优势,实现汽车后市场的能效节约。
相关报告预测,2035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95亿辆的峰值;2019-203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在10%-15%的增速,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左右。
实际上,世界上的汽车大国都很重视零部件再制造,并且已经形成成熟产业链,市场规模庞大。在美国,专业再制造公司年销售额达730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是占比最高的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565亿美元。在德国,至少90%的汽车废旧零部件可以得到再利用。宝马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的全国性网络;奔驰的再制造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中国汽车产业单从产值上来说,由制造业向后市场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行业专家认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也必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后市场。其中,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但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是生产制造业必然的发展趋势。零部件再制造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叉点,有助于推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利用更为廉价的再制造零部件对车辆进行保养维修,配合了国家绿色发展、节约的环保理念。”
3
主机厂应该是零部件再制造的“执牛耳者”
实际上,现阶段从产业政策层面,已经为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铺平了道路,但另外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接踵而来: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
分析人士指出,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实际上没有自我制定在生产零部件标准的能力,多数的标准依然来源于主机厂。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主机厂作为整车生产平台,拥有最严苛的零部件制造和检测标准,并且这一系列的标准和整车安全相匹配。观察人士表示,标准壁垒客观存在,通俗的解释如果主机厂不打破零部件标准壁垒,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很难实现和原厂相同标准的零部件再生产。
“在中国现在的汽车生态模式下,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应该由主机厂牵头,”不少人士认为主机厂零部件再制造业务至少有两大优势:1.主机厂具有标准优势,可以最高质量实现再制造,满足消费者需求;2.主机厂有渠道优势,既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也可以实现再制造零件的市场推广。
诸多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汽车后市场中,主机厂实际上介入的并不深刻。消费者往往在一二次厂商保养后,就开始选择了第三方保养。厂商昂贵的配件是限制消费者在4S店售后保养的原因,零部件的再制造有助于降低零部件的保养维修成本。
据中汽协相关数据,2018年以来新车销售呈现下滑趋势,新车销售利润萎缩趋势明显。如果主机厂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发力,将会以成本优势吸引消费者售后到店保养,实现售后服务的再度突破。
行业人士表示:“无论是主机厂自己的零部件再制造或者是委托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如果可以获得主机厂的支持,那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就会与同质配件一样在后市场获得公平的机遇,但是否能打开销路还是要看消费者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