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汽车零部件市场_汽车及零部件市场
1.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有哪些
2.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现状
3.汽车零部件强制检测报告哪里可以出具?
4.您好,我想知道汽车零部件行业,按照产品怎么分大类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进入飞跃式的增长期。从2001年的16.32亿美元到2011年的521.93亿美元,11年间,出口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增。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围绕主机厂的零部件生产厂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协作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企业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全国已形成六大区域性汽车零部件集聚地带,即以哈、长、沈为中轴的东北地带,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武汉为中心并连接郑州、长沙形成的中南地带,以重庆、成都、柳州构成的西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地带。
六大区域汽车零部件产值占全国的81.1%,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就业人数占全国的79.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出现,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生了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正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增长约22.52%,高于整车销售的增长率,实现销售额178.91亿元,工业总产值19885.43亿元,均在上年基础上有较大增长,反映行业该年产销规模有所扩张。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计,到2014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至6520亿元,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将有望达到20%的年均增速;2015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比例预计将提高到30%,需求将达到255亿元,产值可望超过3.5万亿元。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需求的激增,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在车轮、轮胎、玻璃、制动系统领域,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竞争的锤炼,研发能力、产品品质、品牌形象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些企业也从过去主攻售后市场、贴牌代工进入到跨国车企的全球配套购系统中。
更有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积极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自身实力。2012年初,宁波华翔宣布成功收购德国塞尔纳集团子公司塞尔纳GmbH及其下属塑料内饰配件企业IPG IndustrieplastGmbH资产和业务;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凌云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收购了德国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汽车门锁制造企业——凯毅德公司100%股权等。一系列的海外并购重组行为让我国汽车零部件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玻璃、轮胎、车轮及挂车零部件这些都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且技术含量低的汽车零部件,随着市场的日趋激烈,这类产品利润率很低。发展汽车空调、汽车电子仪表和变速器总成等这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致力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出口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小企业通过拓展市场积累资金后,不妨一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方面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得海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先进技术。
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有哪些
开发深度不断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电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
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相关发展:
2005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
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
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
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现状
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
1、博世集团
博世集团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从事汽车技术、工业技术和消费品及建筑技术的产业。总部设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市的博世公司员工人数超过 23 万,遍布 50 多个国家。
汽车技术是博世最大的业务部门。博世在汽车零部件各个方面的研发及生产水平均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柴油喷射系统在行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博世汽车的底盘系统、能源与车身系统、汽车多媒体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享有名声,其汽车售后事业部主要从事火花塞的研发、匹配和刹车片生产加工,是目前国内各大汽车主机厂的首选。
2、株式会社电装
株式会社电装作为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的零部件工厂之一的电装,从丰田集团独立分离出来,运营至今,电装已发展到日本排名第一、世界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集团公司。
电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及其售后服务,包括汽车空调设备和供热系统、电子自动化和电子控制产品、燃油管理系统、散热器、火花塞、组合仪表、过滤器、产业机器人。公司在环境保护、发动机管理、车身电子产品、驾驶控制与安全、信息和通讯等领域,成为全球主要整车生产商的合作伙伴。市面上中高端自动空调系统,多为电装供应。
3、德国大陆集团
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 ),创始于1871年,也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性企业集团,全球500强,是世界领先的汽车配套产品供应商之一。
大陆集团众多事业部都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制动钳、安全电子设备、车载智能通信系统、汽车仪表和供油系统全球销量第一,电子制动系统和制动助力器全球销量第二,也是全球第四大轮胎供应商。
4、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公司成立于1949年,是丰田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其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闻名于世。日本爱信(Aisin)是专门生产自动变速箱的企业,成立于1969年。由爱信和博格华纳合资建立,是爱信精机(Aisin Seiki)株式会社的子公司。丰田公司拥有爱信精机22.2%的股份,因此爱信实际属于丰田之下。
爱信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序列十分丰富,包括4挡、5挡、6挡、8挡均有涵盖。因为丰田参股爱信公司,所以丰田旗下车型几乎也都是用爱信的自动变速器。爱信在中国的历史是1994年在爱信宏达生产发动机关联零部件开始的,到2006年的今天已经发展到有近3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生产和供给着传动系统、制动与底盘、车身和发动机等不同品种的产品。但其生产的自动变速箱目前是全球多数整车厂的选择之一。
5、美国江森自控集团
美国江森自控公司是一家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世界性跨国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恒温器制造厂家,也是从这样一项发明,逐渐发展为今天世界最大的汽车部件和座椅的独立供应商。为世界500强,第251位(2013年)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是专业汽车内饰、设施效益和动力方案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
江森自控集团提供创新科技的汽车内饰产品使得驾乘更舒适及安全,同时还提供现代乘用车辆以及混合动力车辆的蓄电池产品及对应的动力解决方案。作为全球第一的蓄电池供应商的江森自控集团,其拥有的VARTA(瓦尔塔)品牌创始于1888年德国的汉诺威市,即现今江森自控蓄电池技术研发中心的所在地之一。长久以来VARTA(瓦尔塔)品牌系列都是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制造商的首选,以其高端的质量与领先的技术提供适合各类型车辆使用的多种规格的顶级蓄电池产品,同时这也是我们最熟知的为仪表台总成供应。
6、天合汽车集团
天合汽车集团是汽车安全系统的先驱和领导者,世界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利弗尼亚,2012年汽车零部件销售额为164亿美元,为世界财富五百强企业。
主要汽车产品有:转向和悬挂系统、商业转向系统、充气抑制系统、方向盘系统、安全带系统、电子安全装置、无线电产品、电子保安装置、发动机部件、强化紧固件及部件、车身控制系统、售后作业。目前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后制动器(天合专利技术,驻车制动与后制动卡钳一体式机构),安全气囊、气帘、安全带、多功能方向盘等)是多数整车厂的选择。
7、美国伟世通公司
美国伟世通公司是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集成供应商,位居美国财富500强。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伟世通在全球拥有81,000名员工,制造工厂、技术中心、销售中心和合资企业遍布世界各地。伟世通公司为全球汽车生产厂商设计和制造创新的空调系统,汽车内饰,以及包括照明在内的电子系统,并提供多种产品以满足汽车售后市场的需求。
伟世通在汽车电子领域提供的主要产品包括音响、信息、驾驶信息、动力总成控制和照明。前后保险杠,门饰板等为主机厂选择伟世通。
汽车零部件强制检测报告哪里可以出具?
中国汽车零部件仍处于进口依赖阶段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化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精尖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进程当中,当前我国汽车核心零配件仍处于进口依赖的阶段。
中国汽车零部件本土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全球化购迅速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2021-2022年,我国多家上市大型汽车零配件相关厂商持续看好并深化布局汽车零配件市场,代表性企业包括均胜零配件、拓普集团、中国长城、安洁科技、奥特佳、华工科技、保隆科技、得润零配件、银轮股份、北斗星通、拓普集团等。
中国汽车零部件需求有待恢复
根据OICA统计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球和中国的汽车产量均呈波动态势,在2019年以前全球和中国汽车产量走势基本相同,但在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较大下滑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产量维持与2019年差距较小的水平。2021-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有所回升。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2701.1万辆。由此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整车配套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再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维修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0-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速均高于9%,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速。截至2020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存在较大汽车维修市场需求。
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平衡分析
结合上述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供给及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本土供给能力有所增强,需求也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再从国际形势来看,2020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肺炎全球蔓延影响,出口停滞,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2021年汽车半导体短缺现象开始在更大范围蔓延,全球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汽车半导体供货不足的影响,部分车型出现生产延误、减产,甚至停产等问题。截至2021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车用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急需增强。综上所述,我国中低端零部件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而高端零部件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具体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您好,我想知道汽车零部件行业,按照产品怎么分大类的?
201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研究表明,2012年上半年的进口汽车零配件中,传动系统中的变速器及其零件、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整机、未列名零部件中的其他机动车辆用未列名零部件和转向系统中的转向器及其零部件位列进口额前五名,占汽车商品进口总额比重分别为22.83%,集中度相当高,其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零部件变速箱及其零件、发动机零部件和发动机整机三种商品进口额的比重超过一半。://.chinabgao/report/408112.html
经过30多年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跟随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围绕整车配套和国际市场,全国形成了京津冀、东北、川渝、两湖、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生产聚集地和11个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目前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数量达到3万家左右,从业人员接近200万。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进出口额达到373亿美元。在保有市场汽车售后服务及汽车生产企业对汽车零部件的双重需求将带动该行业保持年均20%-30%左右的增速。未来零部件行业发展将快于整车行业增长。2011年上半年我国八类汽车零部件累计出口总额为212.29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30.26%,高于零部件进口总额增速(19.01%)。与2010年全年(进出口额增速分别为43.84%和49.47%)相比,2011年上半年我国各类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增幅均放缓。2011年我国车市消费仍将快速增长,2011年二三线乃至四五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增长将超过一线城市。2011年的汽车市场将迎来10%-15%的增长,15%的增速却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增速,中国车市将由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 参考资料 从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数量上看,自主品牌企业与合资、独资企业各占50%。从出口产品数量和构成上看,合资、独资零部件的出口量占零部件出口总量的30%,出口额占零部件出口总额的70%,绝大多数是高端产品。自主品牌企业的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70%,出口额占零部件出口总额的30%,绝大多数是中低端产品。2010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1.亿辆,汽车保有量85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每年高速增长和产销数字的增加使得国内汽车保有量大幅提升。2011年、2012年中国汽车供应商的销售收入均会保持20%以上的增长;净利润率方面,2011年汽车供应商净利润率将为10.4%,2012年为10.8%;企业2010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77%,预计到2013年产能将增长41%,2016年产能将增长46%。汽车保有量越高需要的汽车配件产品需求就会越高,而汽车产销量越多汽车零部件市场就会越大。中国汽车工业在整车的良好发展情况下带动全国汽车配件行业的发展并带来海量商机。汽车零部件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有50%-60%的利润是在其零部件服务领域中产生的。而按照国际运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1:1.7。根据现有数据,我国汽车零部件总产值却无法超越汽车整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两者规模比例也仅为1:0.7。从这一点而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存在较大的潜力可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