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EO卸任 一周亏损20亿欧元!大众接下来要放大招了!

2.走进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灵魂拷问大众品质

3.一汽大众哪个部门比较好,会打得越详细越好,要多少分都行 我有的是分,只要我满意就行!多谢各位高手!

4.大众车的钢材的质量好吗

5.大众与华为,一场或被政治左右的收购 | 汽车产经

大众汽车零部件采购战略_大众汽车零部件开发流程

[汽车之家?行业]大众汽车集团和德国零部件供应商博泽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专门生产座椅、座椅结构和座椅零部件。大众集团旗下子公司SITECH将成为合资企业的一部分。大众和博泽将各持有合资公司50%股份。近日,双方代表已签署了一份有关合资企业的谅解备忘录。

大众集团零部件品牌管理委员会Thomas?Schmall表示:“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给车企以及座椅制造商等均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座舱将被重新定义,灵活性与个性化将与舒适性和安全性一样重要。”

博泽为车门、座椅、电机和驱动系统及电子业务领域,包括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变速器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开发和制造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全球每两辆新车中,就至少有一辆配备了博泽的产品。博泽在2019年的营业额为62亿欧元(约合482亿元人民币)。

“博泽擅长将座舱内的机电产品与传感器和软件等连接起来。而SITECH有能力开发完整的座椅系统,并擅长生产和物流。在合资企业中,双方合作可为客户提供未来座舱解决方案。”博泽集团首席执行官Ulrich?Schrickel表示。

作为尽职调查的一部分,大众集团和博泽将对这笔交易进行审查,并在未来几个月完成协议谈判。该协议定于2020年年底签署,随后将接受反垄断审查。(文/汽车之家?彭斐)

CEO卸任 一周亏损20亿欧元!大众接下来要放大招了!

主要是大众全系车型配件 ,不过管理库房需要看个人能力,毕竟不是每一个配件都需要备库,常用的配件是必须要保持充足。当然了,配件如何摆放,如何归位,都需要自己的,大件如何归库,小件如何归库,常用件如何归库,客户订购的件如何归库,很多学问 恕不一一举例。还有定配件是需要的,比如 每1个月或3个月需要进货一次,然后你就需要了,根据库存配件消耗情况,向大众递交订单(软件是大众供应商系统的,需要培训)。而且每周也需要进货的,比如常用件,或急件,或客户订购配件。 有的是 大众那边他们规定,每周会给你们发货。

还有你们的配件任务,比如 你每一年需要完成100万配件款的任务,完成后有奖励。至于完成不了的,呵呵,惨了。

以为管理库房和 配件需要好多知识和能力 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等你熟悉了就知道流程了,

现在说太多 你会觉得乱

还有就是供应商也没有货的话,你就需要递交 申请单了 。

还 有什么问题的可以 问我

走进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灵魂拷问大众品质

前阵子大众集团CEO迪斯正式确认将于7月1日卸任大众品牌CEO的位置,大众品牌新CEO将由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担任,此前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于2018年8月担任大众品牌COO的位置,并负责购业务。

在面对企业转型以及此前“软件门”导致大众、斯柯达等品牌汽车整体销量受到影响,此时大众高层变动、CEO迪斯率先卸任,这个举措毫无疑问是为自己责任给了个交代。

因为软件存在问题的关系,车载紧急呼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这让第八代MK8高尔夫的交付工作产生较大的延期。受“软件门”的牵连,大众集团旗下的斯柯达以及奥迪等品牌均有部分车型受到影响,因此让新车的生产和交付都被拖了后腿。

与此同时,受到海外疫情扩散影响,大众全球停工停产近百家工厂,不仅汽车销量出现较大的下滑,每周亏损也达到20亿欧元,并且部分员工面临失业的风险,集团发展受阻。

“软件门”的发酵、疫情的影响、以及大众集团转型推进电气化路线缓慢等问题,迪斯最终离开大众品牌CEO的位置,但迪斯依旧是大众集团的CEO,之后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集团上。

为了推进电气化转型工作,大众构建了电气化进程的规划蓝图,到2028年,大众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70款全新电动车型,并全球销量达到2200万辆,其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市场会由中国贡献。

之前拟定2025年全球生产100万辆电动车的已经提前到2023年完成,并打算在2020-2024年之间投入330亿欧元对电动化进行布局。

去年大众汽车集团就宣布将与合作伙伴共同在中国市场投资超过40亿欧元,电动化出行领域的投资数额将占到总投资额的40%,涵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动汽车的研发。

目前在国内市场,大众汽车将会推出10款传统车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已经上市的车型包括朗逸纯电、帕萨特插混、途观L插混、迈腾GTE、探岳GTE、宝来纯电、高尔夫纯电等7款国产车型。

2020年底,大众还将推出基于MEB模块化平台打造而来的首款纯电ID.新车,到2025年将陆续为中国市场提供15款基于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开发的车型。

其中,ID.初见是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纯电SUV,并于年底启动量产工作;全球车型ID.3则在上汽大众位于上海安亭的新能源汽车工厂进行国产。

ID.系列也将会是大众汽车在新电气化时代所面临的一切挑战中,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为此,专为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车型生产而全新建造的上海安亭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已经于2019年11月顺利落成,建造新工厂仅用了12个月。

新MEB工厂允许六条不同汽车生产线同时运行,年产能为30万辆,ID.车型第一阶段的试产工作也同步展开。

新工厂在2020年10月即可开启ID.车型的正式量产工作,结合一汽-大众佛山二期工厂同时启动ID.车型生产,届时两工厂的年总产能可达60万辆。

MEB作为大众电动汽车量产设计的独特平台,基于此平台打造的新车型拥有轴距更长、内部空间更大的优势;鉴于平台设计优势,MEB平台车型能够针对车内空间布局做到最大程度的优化,让布局更合理。

基于该平台下的车型将搭载大众最新的信息系统和互联功能,让数字化与智能化更贴近日常生活。

开启大众纯粹电动化时代大步走,定当少不了纯电车型的加持,在大众推出的ID.家族系列中,我们看到了大众品牌清晰的产品规划。

ID.家族则是大众进入电动化时代的重磅产品矩阵,并通过MEB平台再次玩转模块化电驱动平台下的出行构想。

大众ID.家族中全部以ID.为前缀,重新打造了新产品的高度统一认知和品牌新格局理念输出。ID.象征着零排放、自动驾驶、直观操作和个性化的网络,也代表了智能设计、身份认同和前瞻科技。

ID.3是大众ID.家族首款量产车型,也是宣告大众汽车全面开启电动出行时代的代表车型,其地位于大众汽车来讲自然不言而喻。除了在茨维考工厂进行组装之外,海外德累斯顿的玻璃工厂也是ID.3的另一个生产基地。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ID.3身上搭载的APP?310电机是永磁无刷电机,拥有310牛·米的最大扭矩,峰值功率为204匹马力。

“APP”源自传动装置和变速箱与车轴平行的布局,电机主要零部件由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各地生产,转子和定子由萨尔茨基特的零部件工厂生产。

新电机运用的“发夹技术”可以让扁平的预制铜线圈以最优的方式填充在定子叠片铁芯内,提高电机的扭矩密度和效率,即使在低转速下也能获得最大扭矩,如此一来单速变速箱即可满足转速范围内的运作要求。

ID.4是大众汽车品牌首款纯电SUV,该车由ID.CROZZ概念车演变而来,是继ID.3后第二款基于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的量产车型。

ID.4具备空间宽敞、风格运动、操作直观和实现全面互联的看点,先期会推出后驱版本,四驱版后期将紧随而至,海外版ID.4会在今年上市。

作为一台纯电SUV,其动力电池被放置在底盘靠近中央的位置,除了可以保证车辆的低重心和更好的操控性之外,还可实现平衡的轴荷分配。ID.4将提供多个电池容量版本,最长续航里程可达500km。

"ID.初见"从其名字中不难看出这是一台符合“中国国情”的纯电车型,是一台专门为中国打造的纯电动SUV。

在去年广州车展上ID.初见首秀时虽然被伪装了,但从车身基本轮廓不难猜出这将会是一台基于ID.4衍生而来的中国特供车型,但在设计细节上进行了调整,根据大众汽车的投产,ID.初见也会在今年底开启量产。

ID.ROOMZZ是继ID.CROZZ之后的第二台概念SUV,但这台为中国打造的电动旗舰SUV,将作为未来大众汽车电动旗舰SUV的模板,来扩充电动ID.家族的产品阵容。

对于一台接近5米长的全尺寸车型来讲,ID.ROOMZZ被要求既要兼顾家用,也要满足商务的需求,车内用料会更讲究,对ID.Pilot自动驾驶的要求也会更高。

在概念车身上,ID.ROOMZZ搭载了一台75kW的前轴电机和一台150kW的后轴电机,两台电机的总功率将达到225kW。正常情况下该车为后驱驱动,必要时可在一秒内通过4Motion四驱系统将动力同时分配到前后轴。

续航部分,ID.ROOMZZ电池容量为82kWh,WLTP续航里程为450km。

除此之外,基于MEB模块化前驱动平台打造而来的GT概念车ID.SPACE?VIZZION、未来轿车ID.VIZZION、厢型车ID.BUZZ、运动赛车ID.R等一系列ID.家族,是大众汽车进军电动化时代的完整产品阵容,也是所有车企中率先构想并打造ID.系列来规划电动出行格局的传统车企。

国产ID.4实拍图曝光

但是近期有关大众ID.4的实拍图被曝光,大家纷纷猜测大众可能跳过原先,会让ID.4率先在国内落地和推出,此举是否针对国内大热的SUV市场做出考量还未能得知,但比起ID.3和ID.初见,ID.4确实先到了一步。

2020年于大众而言势必是异常关键的一年,不管是欧洲市场亦或是中国市场,大众基于MEB平台量产的纯电ID.车型在今年将会陆续量产落地和销售。

转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平台电动化,还有以软件为驱动的科技业务转型,这一环正是大众当前的薄弱之处。

为了推进数字化进程,落实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和成立Car.Software是大众汽车实现软件驱动的两大核心点。

之后,从车载操作系统、数字化生态系统到新出行服务,所有软件相关工作都将由Car.Software部门完成,到2025年,会有超过10000名软件工程师为此供职。

当然,对于一台电动车而言,三电系统是最为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其中动力电池的供应成为大众集团最急需解决的痛点。

5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国轩高科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大众汽车投资11亿欧元购入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并成为其最大股东。

至此,国轩高科也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国内动力电池第一把手的供应商,如果该项目最终落地,那么2020年既能完成最终的投资和认股结果。

大众签署“卡塔尔交通项目”,开发适用于当地的无人驾驶交通项目

在未来,自动驾驶将是车企们角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片蓝海,但动力电池的供应也牵扯着产品能否顺利上市跟铺开的节奏。

面临着特斯拉牵手松下、LG和宁德时代,宝马与宁德时代合作、奔驰与孚能绑定、比亚迪有自家动力电池产业坐镇等,家大业大的大众汽车面对动力电池供应短板问题自然颇为恐慌。

2019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继续以32.31GWh的装机量成为全球第一,虽然其主要市场都由国内贡献,但作为当下动力电池界的一哥,宁德时代依然是大家抱大腿的最好人选之一。

虽然LG化学与松下紧随其后,但他们最大的客户无疑都被特斯拉、奥迪、雷诺等车企锁定;大众想要在动力电池供应渠道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并在体量上满足未来几十款纯电产品的落地,这在当下来讲颇为困难,动力电池供应问题已经成为大众捉襟见肘的现状。

与其被动受到牵制,不如主动出击,从供应链的源头着手直接解决问题,所以大众拿出约11亿欧元入股国轩高科成为最大股东,此举为中国市场动力电池地供应打了一剂强心剂。

有了这笔资金的注入,国轩高科不管是工厂扩建、产能提升、新产品研发等,都让大众有了绝对的底气将第一源问题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来慢慢打磨。

此时,大众对中国市场发起电气化攻势的局面显然更稳,也能提升国轩高科在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力,这是大众电气化时代转型过程上另一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但在对华电气化出行战略的推进中,这只是大众下的其中一步棋子,在全球市场大众汽车的盘算和考量更大。

早在2018年大众汽车就已经拿出1亿美元投资了加州QuantumScape公司,并新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主攻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工作,固态电池也将成为大众未来迭代三元锂电池的新方案,固态电池也将会是电动汽车下一代新技术的转折点。

根据,固态电池预计会在2025年量产,使用了固态电池的e-Golf可将原300km的续航提升至750km,这个数据是非常可观的。

位于加州的QuantumScape公司目前已经获得超过200项获批或待批的固态电池技术专利,根据大众的说法,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体积、快充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

大众与其他厂商一样早早着手固态电池的研发,不仅仅为了在2024年-2025年之间的商业化做准备,也为了避免自己过度依赖其他电池供应商造成可能会被卡脖子问题。

不过根据此前的消息漏出,大众汽车已经获批近10亿欧元用于在欧洲投资建设电池工厂,一来是加强与宁德时代、三星SKI、LG化学等电池供应商的合作;二来是组建更强大的技术团队来攻克锂电池开发和生产工作;三来是跟合作伙伴组建大型电池工厂,减轻大量资金的注入;四来是在欧洲建立锂电池和固态电池生产工厂,同时电池无钴化也是大众着手的方向。

当然,“买买买”和“投投投”是大众汽车转型当下很重要的一环,此前大众汽车集团就已经与江淮汽车集团签署投资协议,加速大众落实在华电动出行战略。

大众与江淮合作后,大众持有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权,两者还有意认购合资公司,并由江淮大众发行新的股权,新合资公司中大众汽车集团将持有其75%的股权,合资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7355615280元。

根据协议内容,之后大众集团将授予合资公司4-5款纯电动车型,新建工厂2025年的年产能目标为20-25万辆纯电动车,2029年的年产能可达到35-40万辆。

为了让大众汽车集团在转型之路上减少多余的后顾之忧,不管是新建工厂、成立合资公司、锂电池和固态电池两步走、加大投资等,大众势必扫除转型之路的障碍的决心非常坚定。

财大气粗的大众固然有能力继续收割自己耕下的每一片成果,但在电气化大趋势的压力下,这家老牌车企显然需要走得更稳、更有野心、更有魄力和更加坚定才行。

对于大众这样一家全球定位的大车企而言,迪斯想要推动集团内部改革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寻求改变也是迪斯想要做却难以执行的问题,所以大众的后路如何走一直是行业所关注的重点。

从大众汽车这几年一系列转型的推进步伐中,貌似被大家所看好的这家车企也在为自己之后想要的拿下的成果而奋力一搏,并且不敢掉以轻心。

电气化时代的格局是一片新的战场,不管是先入局者的尝鲜,还是后入局者的稳扎稳打,拿下这块刚被开垦的肥地则是大家新的挑战。于大众而言,搭建起庞大的电气化网络支架不仅耗材耗力,也存在着众多变数,但当下大众汽车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头奋进,这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汽大众哪个部门比较好,会打得越详细越好,要多少分都行 我有的是分,只要我满意就行!多谢各位高手!

在中国,哪个汽车品牌的根基最深,影响力最大,毫无疑问,是大众。

说到大众与中国的因缘际会,还有一个桥段,上世纪70年代末,迎来改革开放的中国想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于是向海外大佬抛出橄榄枝,说白了,就是想用市场换技术,但第一轮招商效果并不好,欧洲车企中只有大众表现最积极。

不过,生性严谨的德国人进入中国时还是留了一手,他们设定了一个试水期: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驶下流水线,两年后,也就是1985年3月,上海大众(上汽大众前身)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轿车生产资格的合资车企。

(*来自于网络)

诸位肯定会问,这与本文要说的大众品质有关系吗?赵试回答也很肯定,当然有!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上汽大众的成立,激活了中国汽车工业这盘死棋,赵试甚至认为,上汽大众第一辆桑纳塔、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福特T型车,更重要的是,它引进并创建了一系列VW标准,把中国汽车带出了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泥潭。

再辉煌的历史也是历史!现在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香的市场,它决定着各大品牌的成败乃至生死,在此大背景下,合资品牌拼命保级,自主头部疯狂追赶,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如潮水般袭来,消费者愈发理性,舆情更加复杂,如此深刻的变化,对一向保守的上汽大众提出了新的考验,倒逼它主动打开大门,亮出自己的底牌。

7月3日,赵试受邀探访上汽大众安亭汽车一厂的质保实验室,全程允许自由拍照,如此开放的安排,赵试相信这将成为上汽大众的传统节目。

质保实验室里的所见所闻

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隶属于质保中心,设有整车色差实验室、整车气味控制实验室、工业CT实验室、拧紧实验室以及内应力实验室五大核心版块,管理层符合“一德一中“合资标准,但从排位来看,德方为主导方。

赵试首先参观的是整车色差实验室,据介绍,上汽大众色差小组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开展汽车内饰评价的专业小组之一,主要职责是保证大众每一辆产品车内饰件的外观匹配。

▲孟塞尔色棋

“大众对零件外观要求包括颜色、光泽、表面质量三部分,在大众VW50190色差标准中,对不同颜色、材料、皮纹、装配位置零件的色差要求,分别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一位色差专家说。

据她介绍,色差小组的评价方法为目视结合测量数据,色差评价工程师必须通过孟塞尔色棋测试,对颜色敏感,且精通大众VW50190色差标准要求;而在硬件方面,色差小组借助包括德国全进口整车光源室、小型光源室、皮纹测试仪、小型光源室、标准光源箱等多种专业设备外观评价。值得一提的是,Uwe?Braun整车光源室国内领先,它可以实现多种光源随时切换,保证整车在F11、D65等光源下整车目视匹配一致。

▲Uwe?Braun整车光源室

穿过挂着“质量是上汽大众生命”蓝色标语的走廊,我们进入了上汽大众整车气味实验室。

“气味与散发团队负责根据VW50180等标准,严格控制上汽大众整车与零部件的气味与散发,确保整车满足国标‘五苯三醛’八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值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说。

事实上,满足欧盟CLP法规的大众VW50180标准比国标GB/T?27630更严苛,欧盟CLP法规对1400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值做了严格规定,其中包括1000种左右致癌性化学物质,200多种致生殖细胞突变物质和100多种生殖毒性物质。

▲上汽大众整车气味实验室

车内空气质量是复合性大工程,涉及座椅面套、车顶、方向盘等零件,以及皮革、海绵、发泡、胶水等各种辅装材料,从2018年开始,上汽大众在新项目开发时内饰零件不再使用溶剂型胶水,尽可能使用卡扣或焊接的方式,在必须使用胶水的情况下,也开发出了水性胶水、热熔胶作为替代品。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开发出了“内饰房“,重点内饰零部件零件下线后必须经过“房”烘烤除毒除味后才能上线。

▲上汽大众“内饰房”

“TVOC攻关是团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该工作人员表示。何为TVOC?是指车内C6-C16之间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总和,包括了绝大部分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气味物质,一辆整车TVOC浓度是评价一辆整车是否绿色环保最综合性的指标。为此,上汽大众展开了TVOC攻关,并制定了内饰零部件的TVOC限值标准:《零部件及材料挥发性有机物散发要求》,作为德国大众中国区第一份针对整车材料的标准,部分零部件VOC限值要求已超越了大众全球标准VW50180。

▲上汽大众整车气味评定表

整车气味评价一直由上汽大众“金鼻子”团队负责,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他们过的却是苦行僧生活,不能抽烟、喝酒,不能喷香水……,原因很简单,他们必须保持灵敏的嗅觉,才能熟练分辨出105种气味类型。目前上汽大众与日本岛津联合成立了“气味溯源与VOC前沿开发实验室”,实战经验丰富的“金鼻子”将借助气味溯源(GC-O)设备,结合神经元网络算法,最终开发一款灵敏度能与人的鼻子匹配的“电子鼻”。

▲日本岛津提供的气味溯源(GC-O)设备

众所周知,一辆车上有许许多多的铸造件、注塑件和焊接件,如何保证这些结构复杂的零件不掉链子,除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外,还必须借助工业CT这种精密的检测设备。上汽大众是中国第一家用工业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的整车厂,?时间是在2008年。

▲上汽大众耗资1000万购的工业CT设备

“对零部件进行切割、抛光然后进行切割截面光学观测,传统控制方法本身存在随机,破坏,低效三大固有缺陷,通过工业CT,质量控制可以做到全面性和无损性,精度和效率非传统可比“,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赵试说。

▲实验室分类陈列的铸造件、注塑件

举个简单例子,因工艺问题,零件容易出现气孔缺陷,造成应力集中效应,如果放任自流,缺陷会造成密封泄露、断裂,甚至导致功能失效,影响行车安全,如何规避?靠人眼靠经验当然不OK,必须借助高度设备集成的工业CT来完成。

同样,每辆汽车由上万个零件组成,零件之间主要通过焊接、螺栓连接而成,其中,螺栓螺母等紧固件约2000个,总装车间80%的工位都是在拧“螺丝”,就这么说吧,紧固件质量和拧紧工艺水平对整车强度和底盘的扎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汽大众拧紧实验室

“紧固件小组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紧固件质量,二是拧紧工艺和技术,从工艺设计与验证、开发认可、批量验证到分析改进,全流程参与紧固件各项工作”,听到这话时,赵试想到了一个朋友,他一辈子都在拧飞机螺丝,已经拧成了技术大咖。

▲重要的拧紧点必须进行15组以上的测试,根据曲线和数据计算出最合理的拧紧工艺

在紧固件质量和拧紧工艺领域,大众堪称顶级专家,它开发的底盘螺栓拧标准(VW01110)被各大主机厂奉为“葵花宝典”,就冲这一点,大众的光环也不是白罩的。

内应力是赵试的知识空白点,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于零件内部,是汽车金属件的重要指标。据介绍,内应力分为压应力和拉应力两类,前者有助于提高零件的耐磨性以及疲劳强度,后者则会降低零件强度,引发零件早期失效。该室验室的工作人员只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从设计、生产的角度出发,避免零件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同时对关键零件降拉提压,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观察零件内应力值的变化

内应力实验室摆放着一台GE公司生产的内应力仪(XRD3003),颜色很陈旧了,上汽大众引进这台设备是在7年前,主要检测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金属零件的内应力,而当时国内主机厂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要求,内应力仪用的是X射线衍射的原理来进行内应力的测量,相比于其他测量方式,X射线法测量速度快,数值也更精确,同时这套数值也为大众供应商提供了严格的质量标准。

▲GE公司生产的内应力仪XRD3003

俗话说,窥斑见豹!参观完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后,真正让赵试佩服的是大众全流程标准,德国制造的严谨性,是通过“武装到牙齿”的标准化数据来传递的。

说说观点

坦率讲,上汽大众一直是业界孤傲的存在,大众品质就像江湖的一个传说,很难对它形成体系化的认知,以至于坊间都认为,大众只会研究中国人。

事实上,对于大众,对于上海大众,我们应辩证来看,一方面,大众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深谙因地制宜、投其所好之道,朗逸、大途昂、甚至热度正高的威然,都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大众在研发、制造、销售上确实拥有超强的本土化能力,这种能力与大众平台化生产、全流程质量标准密不可分。当然,高度标准化产品如硬币两面,就像消费者的评价一样,大众车很大众,没有太多个性,谈不上什么高级氛围感,车联网生态系统、自动驾驶表现也不突出,归根结蒂在于,大众的标准就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它对机械品质的热情高过其他领域。

当然,大众同样面临着价格下探、成本控制、年轻消费多元崛起等行业性问题,我们在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看到的“大众秘笈”能否百分百在每辆商品车上执行到位,赵试不作遑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是大众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其销量已占到它全球销量的4成,要想长期守住它的宏图霸业,那就必须守住“大众品质”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众车的钢材的质量好吗

五个部门可以选择:

一是购部,大家都知道为什么

二是技术部,因为一汽大众有很重的降成本压力,降成本除了购部门对 现有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以外,剩下的就是技术降成本或叫国产化工作,在这个方面虽然是购、技术、质量同时参与但技术话语权在主导地位。你要知道,现在有多少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要进入大众体系呀,有猪头找不到庙门啊。另外技术部干得好,去狼堡培训几次,再跳槽获得高薪的机会非常大;

三是销售部,建店审批,销售管理,很多机会在里面

四是质管部,世界500强也不敢保证自己的产品没问题,质管部的权利可见一斑,有权利的地方就会滋生财富

五是生产部,这里面有机会可以帮助供应商逃开质管部的监督,帮供应商省很多银子,这个省多少成个系数就是你的收入了

大众与华为,一场或被政治左右的收购 | 汽车产经

大众钢材的选材质量是比较好的。大众汽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钢材的选材质量是比较好,它有自己的供应商网络并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具体来说,大众汽车已经从全球各地的实力供应商那里购最高质量的钢材,而且大众汽车的钢材质量控制体系在德国总部的组织和控制下,质量标准要求高于欧洲所规定的标准。此外,大众汽车也会使用一些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腐蚀性的钢材,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综合来看,大众汽车用的钢材质量一般是比较高的。大众车一般指大众汽车。大众汽车(德语:Volkswagen)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制造公司,也是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商之一的大众集团的核心企业。

撰文 | 杨光出品|汽车产经

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大众,与全球领先的ICT企业华为,距离走到一起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尤其当两方不约而同对传闻选择了不予置评,吃瓜群众们更有理由相信两者间不可能没点什么。

而大众与华为的故事,其实可以从2015年开始说起。

当年的CES Asia上,两方宣布在车联网领域展开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一个想本地化,一个想全球化,大众华为的一拍即合符合一见钟情的最基本特征。

而彼时负责谈判的余承东还是个出言谨慎的非嘴炮型人设,彼时的大众也还是个把燃油车卖得风生水起的传统企业。

余承东说,汽车正在成为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华为希望借助自身丰富的通信经验和在智能手机领域的积累,提供更好的车载智能设备和交互体验。

不过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除了中间华为与奥迪就智能网联汽车签署过一份合作备忘录外,谁都没再更进一步。

直到去年下半年多条重磅消息的先后曝光,也让两者间一下又有了新的故事与遐想空间。

NO.1[反转]

这是一条并不起眼的消息。

2021年7月7日,华为宣布与一家大众零部件供应商签订了专利授权协议,该协议涉及车内4G互联设备,预计将覆盖3000万辆大众品牌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称此次是其在汽车行业中签下的最大一单。

也正是在这个月,身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的苏箐因在某活动上发表了“特斯拉”言论而引发巨大争议,随后其被免去原职务并转入预备队接受训战和分配。

2021年10月底,华为与大众的"恋情"首次被曝光,有消息称两方组建合资公司,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按照彼时的说法,新公司旨在作为供应商向大众集团提供相关技术方案,合作方式之一为大众出钱成为控股方,而华为主要出技术IP(知识产权)。

不过华为第一时间便辟谣称“不属实”,而大众方面则选择了沉默。

2022年1月,大众中国CEO冯思瀚首度正面回应了去年底的传闻,他表示,“华为是家非常强大的中国科技企业,我们与华为保持着沟通,但现阶段没有任何可以确认的信息。”

而当月,华为方面证实苏箐已从公司离职,有传言称他将带团队加入大众在中国设立的自动驾驶公司并出任CTO,不过该消息并未有后续。

仅仅一个月时间后外媒再度爆出猛料,称大众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不过经国内媒体的重新校正后,大众的真实目标或只是一个700人规模专门从事自动驾驶的业务单元。(*彼时整个华为自动驾驶团队的人数已超过2000人)

按照外媒的说法,两方已就该项目谈判了数月之久,不过价格上华为的心理预期为50亿欧元,大众只愿给到30亿,两方或因此陷入僵局。

NO.2[变数]

迟迟未有新进展的双方,也在近期多少感受了来自于政治层面的无形力量。

首先是默克尔结束了自己16年的任期,这位前德国总理在任时曾12次访问中国,并且促成了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多个重大合资合作项目,尤其在这中间也令大众汽车受益颇多。

其次是德国新一届内阁的重组完成(首次改由三党共同执政),其中绿党对于中国的强硬态度在外媒看来,或将影响到两国此前的良好经贸合作关系。

不过作为德国连续五年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又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里,华为与大众的合作一下变得微妙起来。

当然,变数不仅仅存在于潜在的政治风险上,对于华为来讲,这两年来多次遭遇美国制裁后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大幅下降的营业收入数据。

2021年华为实现营收6340亿元,出现了同比29%的下滑,而在2020年还有着54%收入占比的消费者业务,这一数字在去年上半年已经跌到了42%。

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时的华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现金流,这也令出售自动驾驶部门在原则上具备了可操作性。

因为按照余承东的说法,目前华为车BU共有超过5000名员工,一年的花费则达到近10亿美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其重金打造的高级自动驾驶系统在终端市场的艰难落地。

作为全球第一款搭载华为ADS智能驾驶系统的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已经多次出现推迟交付的情况。

虽然当前在售的赛力斯5与问界M5搭载了华为智能座舱等在内的不少先进配置,但是却还没有任何来自于华为自动驾驶部门的技术加持。

除了正在加速量产交付的极狐外,算上还在路上的阿维塔以及仍在规划之中的广汽新车型,显然以上这三者在短期内都无法承担起快速走量的任务。

一边是高额的资金支出与人力成本,一边是终端规模化效应的缺失,当自动驾驶技术还暂时无法在当前的商业场景下实现盈利,华为的态度也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NO.3[利弊]

大众对于提升自己智能化的诉求有多迫切,对于收购华为自动驾驶板块的热情就有多高涨。

作为转型最激进但包袱也最重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大众宣布未来五年里将在电动汽车及数字化领域投入高达890亿欧元,同时还斥资70亿欧元成立了软件部门“Car.Software”,并表示该部门将在2025年内扩充至5000人。

尽管大众已经十分努力,但受制于这些传统巨头们庞大的组织架构以及冗长的决策机制,当其在一些需要快速迭代的新技术领域方面进行全栈自研时,那种无力感就会十分明显。

也因此在很多专业人士眼中,传统车企想做好自动驾驶要么选择将其独立并赋予更高的市场自由度,要么直接去收购一个成熟的团队。

所以一旦大众能够拿下传闻中的华为自动驾驶部门,哪怕只是一小部分,都可以让大众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家中国供应商的加持也能够有助于大众应对中国对自动驾驶数据的严苛监管。

对于华为而言,大众汽车在中国近乎统治级的市场地位、庞大的市场保有量以及激进的智能化电动车战略,都能够给华为带来更高量级的曝光度与装车量,而这恰恰是现阶段极狐也好阿维塔也好所无法即刻兑现的。

牵手大众的另一个好处在于,这笔交易有望换来华为所一直渴望打开的国际市场大门,从这个角度出发,两者间20亿欧的价格分歧似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在业内看来,一旦华为的这套自动驾驶技术出现问题,那么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会是同等量级的曝光,而若大众真的完整收购了华为自动驾驶部门,那么无论是北汽、长安还是广汽,未来在关键技术的落地上也可能会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

综上这些问题都是华为需要去综合权衡的,当然以任正非的口碑和人设,显然不会不去考虑已有合作伙伴的感受。

NO.4[得失]

2015年时身为华为消费者BG CEO的余承东第一次让华为与全球车企产生了业务关联,不过7年后同样是他,差点因为一段即兴发挥让华为得罪了大半个汽车圈。

若不是大众收购华为自动驾驶单元的新闻"及时"冒出,一次危机公关或在所难免。

所以在没有任何实质进展之前,华为与大众这次均选择了不予置评。

通过近几年与各大车企的合作,华为或许已经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动驾驶是一个长周期且高投入的产业,如果实现不了规模效应那么迭代就是一句空话,而这对于需要大量数据源的自动驾驶领域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所以当“研发-量产-上路-反馈-迭代”这一闭环无法打通,那么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烧钱就会变成一个无底洞。

在业界看来,完全放弃自动驾驶部门的做法能够为营收大幅下滑的华为换取更多现金流,而部分放弃则至少是一种积极的试探信号,无论最终用哪种模式,相信都是各方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最优解。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考量与意愿,或许将对两方的合作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